資源環境承載力常用分析方法
1.生態足跡法及應用案例
生態足跡將每個人消耗的資源折合成為全球統一的、具有生產力的地域面積,通過計算區域生態足跡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差值——生態赤字或生態盈余,準確地反映了不同區域對于全球生態環境現狀的貢獻。
(1)計算流程和計算公式
生態足跡法本質上是一種度量可持續發展程度的方法,是一組基于“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的量化指標。
據生產力大小的差異,將地球表面的生態生產性土地分為六類:化石能源地、可耕地 、牧草地 、森林、建設用地、海洋 (水域 )。
①生態足跡(EF)
②生態承載力(EC)
③生態盈虧
ED=EC-EF
生態盈虧是指生態承載力與生態足跡的差值,該指數表明某 區域的生態狀況。正值表明生態承載力大于生態足跡,稱為生態盈余。負值表明生態足跡大于生態承載力,稱為生態赤字。
④均衡因子及產量因子(略)
(2)生態足跡方法的不足之處
第一:指標表征單一、過分簡化,只衡量了生態的可持續程度,強調的是人類發展對環境系統的影響及其可持續性,而沒有考慮人類對現有消費模式的滿意程度;
第二:難以反映人類活動的方式、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等因素的影響;
第三:基于現狀靜態數據的分析方法,難以進行動態模擬與預測。
2.層次分析法及應用案例(略)
3.其他方法(簡要了解,不必深究)
(1)系統動力學(Systems Dynamics,SD)方法
(2)逼近理想解排序方法(TOPSIS法)
(3)模糊評價法
(4)主成分分析法
(5)能值分析法
(6)資源與需求差量法
考前熱點關注:
(責任編輯: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