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是雨果的杰作,在法國文學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小說以五卷的巨大篇幅提出了當代迫切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小說以在逃苦役犯冉阿讓、妓女芳汀和她的女兒珂賽特三個人不幸經(jīng)歷為線索,展示了一幅動人心魄的悲慘世界的圖景。這是屬于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不幸人們的世界。他們在那里備受痛苦,在饑寒中掙扎,在凌辱中生存,在迫害里死亡。
《悲慘世界》真實地表現(xiàn)了下層人民悲慘的生活命運,善良淳樸的主人公冉阿讓出身貧苦家庭,因為失業(yè),為了養(yǎng)活幾個外甥,饑餓中在面包鋪偷了塊面包,竟在監(jiān)獄里關(guān)了十九年。他成了苦役犯后,這個罪名就永遠依附在他身上,再也不得解脫,終身在警察追捕中顛沛流離。他甚至想躲進狗窩,也被趕了出來。他感嘆世道不平:“我連狗也不如了!”冉阿讓改名為馬德蘭,由于偶然機會,靠技術(shù)改革,在另一個城市當上了工廠主。又因為他樂善好施,被市民擁選為市長。然而,一直懷疑他身世的警官沙威,卻像陰影一般始終追隨著他,伺機進行追捕。雨果通過冉阿讓的遭遇,憤怒地抨擊了統(tǒng)治階級制訂的法律如何維護有產(chǎn)者的私有財產(chǎn),又如何殘酷壓迫勞動者。
小說中芳汀和珂賽特母女的形象頗為感人。天真純潔的芳汀是冉阿讓工廠里的女工,因受騙遭人蹂躪后而懷孕,又被遺棄,社會冷眼相待,連做工的權(quán)力也被剝奪。她負了一身債,為了養(yǎng)活女兒,被迫出賣自己美麗的長發(fā)和一對潔白門牙,最后淪為娼妓。她的私生女珂賽特小小年紀就受盡折磨,伴隨她童年的是虐待、凌辱和沉重的勞役。珂賽特八歲起就承擔繁重家務(wù),受盡酒店主的非人虐待,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貧苦兒童形象。身染重病的芳汀眼看著冉阿讓幫助她們母女團聚,卻又見冉阿讓被警方強行逮捕,在驚嚇中凄然死去。芳汀短促的一生受盡折磨,反映了廣大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
雨果真實地描繪了這幅令人怵目驚心的畫面,突出地反映了貧苦人民悲慘的命運與處境。他以滿腔義憤,向造成這一切的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控訴與抗議,尤其無情地撕破了資本主義法律“公正廉明”的假面具,揭露了它暴虐、荒謬、虛偽的本質(zhì)。警察沙威是冷酷而殘暴的法律的化身。他象幽靈一樣追逐了冉阿讓一生,毀滅了冉阿讓,珂賽特等人的生活,給他們帶來了災難,他最后精神崩潰投河而死,表現(xiàn)了法律渺小而虛弱的本質(zhì)。
《悲慘世界》的前兩部對冉阿讓、芳汀、珂賽特這三個人物作了淋漓盡致的刻畫。整部小說盡管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十分龐大,但是中心問題依然突出了貧窮人民的悲慘命運。正如雨果在小說序言中所說:“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書同一性質(zhì)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用的。”
(責任編輯:昆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