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是人體很重要物質的組成部分。如果人體長期缺乏維生素c,就會發生全身性疾病,稱為壞血病。 維生素c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但人體不能合成維生素c,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c廣泛存在于水果和新鮮蔬菜中,尤以柑橘、山楂、番茄和綠葉青菜的含量最豐富。維生素c很容易溶于水,又有很強的還原性,容易在堿性環境或加熱煮沸時間過長時被破壞。如果做熟的菜存放過久,新鮮青菜經過切細或擠壓后,也會破壞部分維生素c。 [病因] 維生素c缺乏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膳食中長期缺乏水果、新鮮蔬菜所致。人體缺乏維生素c后結締組織形成不良,使毛細血管壁不健全,易出血,增加脆性,形成維生素c缺乏病也就是壞血病。 [癥狀]發病的特征是從飲食中缺乏維生素c至發展成壞血病約需4~7個月。開始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癥狀,如消化不良、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生長遲緩、低熱等,相繼出現壞血病的明顯征狀,患兒全身任何部位可出現程度不同和大小不等的出血點,較常見為長骨骨膜下出血,股骨下、脛骨近端、牙齦粘膜下經常出血,多見于出牙前后,上門牙部位最為顯著,腫脹光滑而松脆,牙齦呈紫紅色,輕微按壓便可溢血,腫脹面積如擴大,可蓋住牙齒,表面有瘀血堆積。后期有生殖器、尿道、胃腸道和腦膜出血,有三分之一的病兒尿中出現紅細胞;小腿部腫痛最為常見,腫脹多沿脛骨骨干部位,壓痛明顯,局部體溫略有增高,不發紅,患兒由于下肢腫痛,不愿讓人抱和挪動,輕微觸動也會哭鬧不停。大些患兒皮膚可出現毛囊角化,外觀和維生素a缺乏相似,難以區分;并可伴有巨幼紅細胞貧血,考試/大是由于缺乏維生素c的同時又缺乏葉酸的原因所致。 [治療] 首先要供給富含維生素c的食品,如桔汁、番茄汁或菜湯,每日120毫升或更多。同時供給其他各種營養素,因為營養素缺乏癥往往是多方面的。必要時,可每日口服維生素c片劑,每次1片,每日3次,數日后即痊愈。
維生素k缺乏癥是由于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礙性疾病。本病發生于1周內的新生兒稱為新生兒出血癥,發生于嬰兒期者稱為遲發性維生素k依賴因數缺乏癥。臨床主要表現為皮膚出血、嘔血、便血、穿刺部位長時間出血,常合并顱內出血及肺出血而導致死亡,嚴重顱內出血常遺留后遺癥。 本病為新生兒、嬰兒期常見疾病,多見于3個月以內單純母乳喂養而母親不吃蔬菜的小兒。起病急驟,病情嚴重,容易誤診。但只要對本癥有足夠的認識,本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一旦發病只要治療及時,預后良好,如為嚴重顱內出血,預后欠佳。因此,對可能引起維生素k缺乏的孕婦,哺乳期母親及小兒應預防性用維生素k。
臨床表現
1.多見于生后4-8周的母乳喂養兒。 2.主要表現為嚴重的出血傾向,可見皮膚紫癜、粘膜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常有嘔血、便血。 3.可有出血性貧血。 4.半數患兒發生顱內出血,則出現煩躁、高聲尖叫、頻繁嘔吐、反復抽搐,重者昏迷、呼吸不規則,嚴重時形成腦疝。
診斷依據
1.3個月以內單純母乳喂養兒。 2.起病急驟,全身廣泛出血傾向,不同程度貧血,嚴重者伴顱內出血臨床表現。 3.血小板計數多正常,凝血時間及凝血梅元時間延長,血中維生素k含量減低。 4.經維生素k治療數小時或24小時后出血傾向明顯好轉。
治療原則
1.加強護理,保持安靜,維持通氣。 2.止血、糾正貧血。 3.對癥止驚,降顱壓。 4.顱內出血嚴重者可手術清除血腫。 5.恢復腦功能。 6.后遺癥治療。
用藥原則
1.輕癥維生素k缺乏癥病例補充維生素k及輸血為主。 2.維生素k缺乏合并顱內出血急性期以止血、輸血、營養支援療法、對癥處理治療。 3.恢復期及后遺癥期以營養腦細胞為主,加強功能鍛煉。
輔助檢查
1.對典型維生素k缺乏癥患兒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不典型及診斷不明要與先天性凝血因數缺乏性疾病及顱內感染鑒別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b”或“c”。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