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項選擇題 | 簡答題 | 材料分析題 | 教學設計 |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建國軍民,教學為先。”這句話反映的是( )。
A.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B.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C.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D.教育與科技的關系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記》中的思想。《學記》中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意思是:建設國家,管理公眾事務,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事情。體現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C項正確。
A、B、D三項:均為干擾項。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表明教師的行為具有( )。
A.主體性
B.創造性
C.間接性
D.示范性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教師勞動的特點。教師勞動的特點包括:(1)復雜性和創造性;(2)連續性和廣延性;(3)長期性和間接性;(4)主體性和示范性;(5)勞動方式的個體性和勞動成果的群體性。其中,教師勞動的示范性是指教師的言行舉止,如人品、才能、治學態度等都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題干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意思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實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體現了教師勞動的示范性。D項正確。
A項:教師勞動的主體性是指教師自身可以成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響力的榜樣。與題干不符,排除。
B項:教師勞動的創造性表現為:因材施教、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教育機智。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教師勞動的間接性是指教師的勞動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而是以學生為中介實現教師勞動的價值。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3.班集體形成的條件和發展的動力是( )。
A.共同的奮斗目標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委會的形成
D.共同的活動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班集體的形成與培養。班集體是按照班級授課制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規范組織起來的,以共同的學習活動和直接性人際交往為特征的社會心理共同體。班集體的形成與培養包括:(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5)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其中,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是集體發展的方向和動力,一個班集體只有具有共同奮斗的目標。才能使班級成員在認識和行動上保持一致,從而推動班集體的發展。因此,共同的奮斗目標是班集體形成的條件和發展的動力。A項正確。
B、C、D三項:均為干擾項。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A。
4.下列著作中,由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撰寫的是( )。
A.《教育論》
B.《理想國》
C.《教育漫話》
D.《雄辯術原理》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教育學萌芽階段的教育思想。古羅馬的著名教育家昆體良,代表作是《論演說家的教育》(又稱《雄辯術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學法的書。D項正確。
A項:《教育論》是斯賓塞的代表作。與題干不符,排除。
B項:《理想國》是柏拉圖的代表作。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教育漫話》是洛克的代表作。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5.兵兵很想改掉上課愛說閑話的毛病,但上課時只要老師一不注意,他又忍不住說起閑話來。針對兵兵的情況,對他的教育應著重培養( )。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品德的四個構成要素。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構成。其中道德意志是個體自覺地調節道德行為,克服困難,以實現道德目標的心理過程,是調節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題干中,兵兵想要改掉上課說閑話的毛病,但還是忍不住說閑話,應著重培養兵兵的道德意志。C項正確。
A項:道德認識是指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與題干不符,排除。
B項:道德情感是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是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是品德實現轉化的催化劑。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道德行為是實現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體現,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6.對觀察內容與步驟不作限定的教育觀察屬于( )。
A.結構式觀察
B.參與性觀察
C.非結構式觀察
D.非參與性觀察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觀察法的類型。觀察法一般指的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和輔助儀器,對處于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觀察,并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根據觀察實施的方法,觀察分為結構式觀察和非結構式觀察。其中,非結構式觀察只有一個總的觀察目的和要求,或一個大致的觀察內容和范圍,但沒有詳細的觀察項目和指標,亦無具體的記錄表格,可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觀察的計劃和內容。題干中,對觀察內容與步驟不作限定,屬于非結構式觀察。C項正確。
A項:結構式觀察,是指觀察者根據事先設計好的提綱,并嚴格按照規定的內容和計劃所進行的可控性觀察。與題干不符,排除。
B項:根據觀察者是否直接參與被觀察者所從事的活動,觀察分為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參與性觀察,指觀察者直接參與到被觀察者的活動之中,從而系統地收集資料,達到觀察目的。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非參與性觀察,是指觀察者不直接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而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對觀察對象進行觀察,了解事物發展的動態。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7.學齡兒童易感染麻疹病毒。該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是( )。
A.血液
B.消化道
C.呼吸道
D.蚊蟲叮咬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麻疹病毒的傳播途徑。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麻疹極易傳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傳染。人體一般在接觸病毒后10天開始發熱、流涕、咳嗽,病程可達7~18天不等。麻疹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通過患者呼吸道飛沫傳播。C項正確。
A項:病原體通過血液侵入身體的主要有瘧疾、鼠疫等。與題干不符,排除。
B項:病原體通過消化道侵入身體的主要有肝炎、痢疾、部分腸寄生蟲等等。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病原體通過蚊蟲叮咬進而影響皮膚黏膜的主要有沙眼、皮膚病、鉤蟲等。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8.依據科爾伯格的理論,以“好孩子”為取向的兒童道德發展處于( )。
A.懲罰與服從取向階段
B.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C.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D.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科爾伯格根據道德兩難故事法,將兒童道德發展水平分為三水平六階段。其中,尋求認可定向階段,又稱為“好孩子”定向階段,處在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見,謀求大家的贊賞和認可。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并總是盡量按這種要求去思考。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贊賞的行為。因此,以“好孩子”為取向的兒童道德發展處于尋求認可取向階段。C項正確。
A項:懲罰與服從道德定向階段,該階段兒童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贊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與題干不符,排除。
B項: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遵守法規取向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處于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認為準則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因此,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范去行動。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C。
9.賈老師告訴學生:“不高興時,你可以跑跑步、打打球,或者散散步、聽聽音樂,甚至可以大喊大叫。”賈老師所使用的心理輔導技術是( )。
A.積極暗示
B.行為矯正
C.認知改變
D.情緒調控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個體心理輔導的常用技術。個體心理輔導的常用技術主要有行為矯正技術、認知改變技術、情緒調控技術、積極暗示技術等。其中,情緒調控技術是指有效地調節和控制自已或他人的情緒,使之對個人的行為產生積極影響的過程。個體心理輔導中的情緒調控技術包含以下內容:①幫助學生認識、接納和面對自已的情緒;②引導學生宣泄和恰當地表達情緒;③增加積極情緒體驗;④幫助學生學會控制、疏導情緒。題干中,賈老師告訴學生不高興的時候可以通過打球、跑步、聽音樂等方式宣泄和恰當地表達情緒,屬于情緒調控技術。D項正確。
A項:積極暗示是指用含蓄或間接的方法,使某種信息在人的心理、生理、行為方面產生影響,從而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接受某種信念與意見。與題干不符,排除。
B項:行為矯正是指通過適當的強化手段,增進學生積極行為的發生,減少并逐漸克服不良行為的一種技術。行為矯正技術旨在幫助學生塑造良好行為和改變偏差行為,是教師開展個體心理輔導時最為常用的心理輔導技術。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認知改變技術是指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改變學生的不良認知,從而調整其情緒和行為的一種心理輔導技術。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10.考試時,學生依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答題速度或解題思路的策略屬于( )。
A.元認知策略
B.認知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資源管理策略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習策略的分類。根據邁克爾等人1990年做出的分類,可將學習策略分為三種: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其中,元認知策略是指對認知的認知策略,也就是說,個體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樣及其情感體驗。元認知策略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調節策略。調節策略是指根據對認知活動結果的檢查,如發現問題、遇到困難或偏離目標時,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根據對認知策略的效果的檢查,及時修正、調整認知策略。題干中,“依據實際情況調整答題速度或解題思路的策略”屬于元認知策略中的調節策略。A項正確。
B項:認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于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包括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精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資源管理策略是指輔助學生管理可用的環境和資源的策略,具體包括時間管理策略、環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資源利用策略。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A。
11.在掌握“動物”概念的基礎上,學生又學習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這兩個概念。這種學習屬于( )。
A.上位學習
B.下位學習
C.發現學習
D.并列結合學習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習的方式。根據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系,可以把學習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并列組合學習。其中,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是指將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圍較低的新概念或命題,歸屬到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圍較高的適當概念或命題之下,從而獲得新概念或新命題的意義。題干中,原概念“動物”的概括性程度高,后學習的“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這兩個概念概括性程度低,因此,這種學習屬于下位學習。B項正確。
A項:上位學習(又稱總括學習),是指新概念、新命題具有較廣的包容面或較高的概括水平,這時,新知識通過把一系列已有觀念包含于其下而獲得意義,新學習的內容便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觀念產生了一種上位關系。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發現學習是指學生要學習的概念、原理等內容不直接呈現,需要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索、發現而獲得。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并列結合學習(又稱并列組合學習),當新概念或新命題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既不產生下位關系,又不產生上位關系時,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組合關系,這種只憑組合關系來理解意義的學習就是并列組合學習。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B。
12.數學課已經開始了,萍萍還在想著課間談論的周末春游的事。這種心理現象屬于( )。
A.注意分散
B.注意動搖
C.注意分配
D.注意轉移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注意的品質。注意分散是指注意離開了當前應當完成的任務而被無關的事物所吸引。題干中,數學課開始了,萍萍還在想著與數學課無關的周末春游,屬于注意分散。A項正確。
B項:注意起伏,也稱注意的動搖。是指人的注意不能長時間地保持固定不變的,會經常出現周期性的加強或減弱。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分配到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對象上。例如,教師可以一邊授課,一邊觀察學生聽講的情況;學生可以一邊聽老師講課,一邊記筆記。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注意轉移是指根據新的任務,有意識地、主動地把注意從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上。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A。
13.強調學科邏輯體系完整性和不同學科門類之間相對獨立性的課程是( )。
A.經驗課程
B.綜合課程
C.活動課程
D.分科課程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課程的類型。分科課程是指從不同門類的學科中選取知識,按照知識的邏輯體系,以分科教學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課程。題干中強調學科邏輯體系的課程屬于分科課程。D項正確。
A、C兩項:經驗課程又叫活動課程,是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兒童的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與題干不符,排除。
B項:綜合課程是指打破傳統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領域構成的課程。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14.《學記》中體現“循序漸進”教學原則的語句是( )。
A.禁于未發
B.學不躐等
C.相觀而善
D.獨學而無友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記》中的教育思想。《學記》中的“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意思是:學生年有長幼,所學的材料也有深淺,年幼的學生只能聽而不問,說明求學之道應該循序漸進,不可超越等級。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B項正確。
A項:“禁于未發”意思是“在不合正道的事發生之前加以禁止”。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相觀而善”意思是學友間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學習,互相促進。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一個人獨自苦學,沒有學友之間的互相交流,久而久之就會孤陋寡聞、見識短淺。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B。
15.《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應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學習,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倡導( )。
A.“做中學”“思中學”“創中學”
B.“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
C.“做中學”“練中學”“創中學”
D.“做中學”“用中學”“讀中學”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版)》中強調,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學習,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優化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式與路徑,推進工程與技術實踐。積極探索新技術背景下學習環境與方式的變革。B項正確。
A、C、D三項:均為干擾項。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B。
16.最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積傳授知識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
A.班級授課制
B.道爾頓制
C.特朗普制
D.文納特卡制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班級授課制。班級授課制又稱課堂教學,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為全班學生集體上課,分別教授所設置的各門課程。它是我國現階段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的優點有:第一,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培養人才;第二,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第三,有利于發揮學生集體的作用;第四,有利于學生多方面發展。因此,班級授課制是最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積傳授知識的教學組織形式。A項正確。
B項:道爾頓制是指教師不再向學生系統地講授教材,而只為學生指定自學參考書目、布置作業,由學生自學和獨立完成作業,有疑難才請教師輔導的教學組織形式。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特朗普制又稱“靈活的課程表”,是由美國教育學教授勞伊德·特朗普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這種教學形式把大班上課、小班討論和個人獨立研究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以靈活的時間單位代替固定統一的上課時間。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文納特卡制把課程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按學科進行,由學生個人自學讀、寫、算以及歷史、地理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另一部分是通過音樂、藝術、運動等來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前者通過個別教學進行,后者通過團體活動進行。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A。
17.蕓蕓期末考試數學成績不太好,只得了55分,但楊老師仍表揚了她,因為期中考試蕓蕓的數學只考了30分。楊老師所采用的評價方式屬于( )。
A.過程性評價
B.終結性評價
C.相對性評價
D.個體內差異評價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教學評價的基本類型。根據評價所參照標準的不同,教學評價分為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其中,個體內差異評價是對被評價者的過去和現在或者個體內部的各個方面進行縱橫比較,以判斷其學習狀況的評價。個體內差異評價最大的優點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做到了因材施教。但是,評價本身缺乏客觀標準,容易出現評價偏高或偏低的問題。題干中,“楊老師看到了蕓蕓期中考試到期末考試的進步”是蕓蕓自己過去和現在的比較,屬于個體差異內評價。D項正確。
A項:過程性評價又稱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與題干不符,排除。
B項:終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課程結束后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又稱總結性評價。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相對性評價又稱常模參照性評價,是運用常模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它主要依據學生個人的學習成績在該班學生成績序列或常模中所處的位置來評價和決定他的成績的優劣,而不考慮他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D。
18.課外活動區別于課堂教學的顯著特征是( )。
A.自愿性
B.計劃性
C.同步性
D.組織性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課外活動的特點。課外活動具有自愿性、靈活多樣性、實踐性、興趣性、廣泛性、即時性和伸縮性。其中,自愿性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要,自愿選擇和參加有關活動,并在教師指導下,獨立自主地進行活動。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他們自覺地接受教育。這是課外活動區別與課堂教學的顯著特征。A項正確。
B、C、D三項:均為干擾項。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A。
19.下列關于課程的理解中,沒有體現“學習者是課程主體”的是( )。
A.課程即對話
B.課程即知識
C.課程即經驗
D.課程即活動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課程的內涵。“課程即知識”把課程看作“教程”,是一種“靜態的課程觀”,這一觀點的主要特點是:課程體系是以科學邏輯組織的;課程是社會選擇和社會意志的體現;課程是既定的、先驗的、靜態的;課程是外在于學習者且凌駕于學習者智商的。這一觀點把知識而非學習者作為課程的中心。B項正確。
A項:課程即對話。課程作為對話,意味著學習者必須將文本作者看作具身存在的主體,透過與文本對話,來重新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強調學習者是課程的主體。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課程即經驗。課程是學習者本身獲得的某種性質或形態的經驗,其特點是:課程往往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設計的;課程是與學習者個人經驗相聯系的;強調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的角色。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課程即活動。課程是受教育者各種自主性活動的總和,其特點是:強調學習者是課程的主體;強調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能力、經驗為中介實施課程;強調活動的完整性、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特別重視學習者與課程各因素的關系。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B。
20.“10以內的數字”一課教學結束時,為鞏固所學內容,李老師讓學生誦讀兒歌:“1像鉛筆細長條,2像小鴨水上漂,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迎風飄…”這種結課方式屬于( )。
A.自然式
B.總結式
C.游戲式
D.懸念式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課堂總結的方法。常見的課堂總結的方法包括:自然式、提問式、討論式、歸納式、表格式、練習式、延伸式、擴展式(引申式)、懸念式、游戲式、指導閱讀式等。其中,總結式課堂總結是指用準確簡練的語言,提綱挈領地把整節課的主要內容加以總結概括歸納,給學生以系統、完整的印象,促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其綜合概括能力。總結可以由教師做,也可以先啟發。學生做,教師再加以補充、修正,用于總結的語言不應是對所講述過的內容的簡單重復。題干中,李老師為了鞏固10以內的數字,讓學生誦讀兒歌屬于總結式的課堂總結。B項正確。
A項:自然式指的就是教師所講一堂課的最后一個問題的最后一句話落地時,下課鈴正好響起。這種方式要求教師精于設計課堂教學的內容和結構,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進程和時間,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結果。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游戲式在課的結尾適當運用游戲,符合小學生好奇、愛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心理特點,能有效地防止課結束前容易產生的精神分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懸念式指的是老師引導學生在歸納總結時,設法留下余味,有意設置一個懸念,促使學生鼓起更大的勇氣去思考,從而推動學生進行課后預習。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B。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