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品流通基本原理
1、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屬性包括自然屬性(使用價值;反映人和自然的關系)和社會屬性(交換價值;反映人與人的關系。兩種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換,是因為在兩種商品中包含著相同的人類勞動。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2、商品的分類:23門類、88大類、中類(種類、品類、品目)、小類、品種、細目。分類原則:科學性(前提)、系統性(關鍵)、實用(實踐標準)、擴展、唯一。分類依據(商品的用途;商品的原材料;生產加工方法;商品的主要成分和特殊成分;其他特征分類)將玻璃分為鈉玻璃、鉀玻璃、鉛玻璃、硼硅玻璃等,這種分類方法的依據是(商品的特殊成分)商品分類的方法:線分類法和面分類法。線分類法優點:層次性好,能清楚地反映類目之間的邏輯關系,既適于傳統的手工處理又便于計算機信息控制和管理;缺點:分類結構彈性差。面分類法優點:結構彈性好,適用于計算機處理;缺點:組配結構太復雜,不能充分利用容量,也不便于手工處理。
3、商品品類管理決策分析的內容(品類優化分析、促銷分析、定價分析、新品分析、利潤分析)商品品類管理的工作流程(確定行動計劃、收集信息、品類優化分析、貨架陳列分析、確定并執行方案、數據回顧)商品品類優化管理戰略包括品牌優化管理戰略和貨架優化管理戰略。其中品牌優化管理戰略的具體實施步驟包括(界定品類;界定品類在門店中的角色;進行市場細分;進行商品表現評估)
4、商品流通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商品交換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出現。商品流通是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商品貨幣關系的出現而產生的。
5、三次社會大分工①原始社會中級階段 游牧部落從其余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 牲畜充當一般等價物②原始社會高級階段 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 出現直接以交換為目的商品生產③原始社會瓦解、奴隸社會形成時期 商人出現
6、商品流通過程指商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運動的經濟過程,包括商品的購進、運輸、儲存、銷售四個基本環節,其中購進是起點要實現購進商品的適用、及時、齊備和經濟;銷售是終點;運輸和儲存是必要條件,運輸做到(選擇合理的流向;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合理的運輸路線;合理的運輸形式)不合理運輸(對流運輸、迂回運輸、重復運輸、過遠運輸)儲存基本要求是儲存結構、分布及儲存量要合理
7、商品流通功能(實現、中介、調節)商品流通的兩種基本形式G是貨幣W是商品(W-G-W簡單商品流通形式 最終目的為了取得使用價值;G-W-G’ 發達的商品流通形式 最終目的為取得更多的交換價值,為了貨幣的增值)商品流通環節:商流和物流的分離(1商流前物流后 預購2物流前商流后 賒銷、分期付款3商流迂回,物流直達 企業間三角結算4只有商流,沒有物流 房地產5商流與物流的極端分離 期貨交易)
8、商品流通調控監管體系構成(監管主體、客體、行為規范)監管主體包括政府、企業、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居民和傳播媒體;監管客體包括相關主體行為與商品流通市場運行過程;行為規范包括法律和信用。
9、商品流通調控監管體系運行機制:市場運行監管體系是主要組成,重點監管物流環節、大型連鎖超市、商品批發市場。市場監管體系的子系統(信息反饋機制和協調解決機制)
10、商品流通調控手段(經濟、法律、行政)經濟手段(價格、工資、稅收、信貸、財政、匯率)法律手段(權威性、規范性、強制性、穩定性)行政手段(權威性、強制性、垂直型、時效性)
11、行業協會的性質(不是國家行政機關但有一定行政管理權力;不是實體性的經濟聯合體但有一定經濟職能)任務:1制定行業規劃,為宏觀管理的綜合平衡提供依據2開展行業調查,建立信息網絡3開展行業指導的交流4開展同行業協作,大力推行雙邊和多邊貿易5開展行業監督,規范企業行為。行業管理的模式
12、產業政策作用(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實現超常規發展,縮短趕超時間;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度化,實現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商品流通產業政策體系:產業組織政策、產業技術政策、貿易政策(國內貿易政策;對外貿易政策:a出口貿易政策b進口貿易政策)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xy)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經濟師
[協議護航-退費班]
12大模塊 準題庫資料 協議退費校方服務
經濟師
[協議護航-暢學班]
12大模塊 準題庫資料 協議續學校方支持
經濟師
[豐羽計劃-暢學班]
4大模塊 題庫練習 精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