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性能
一、四氣又稱四性,即指藥物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四氣之外,還有平性,寒熱偏性不明顯者。
溫熱屬陽,寒涼屬陰。溫次于熱,涼次于寒。
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熱性或溫性。
所示作用:寒涼性藥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等作用。溫熱性藥物,即表示其具有溫里散寒、
補火助陽、回陽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 :指藥物具有辛,甘、 酸、苦、咸等味。
確立依據:1.藥物的真實滋味。2.藥物的功能。
今藥味確定,主以藥效,參以口嘗。藥味可以與滋味相同,也可以與滋味相異。
(三)所示效用及臨床應用
1.辛: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活血作用。大多能耗氣傷陰,氣虛陰虧者慎用。
2.甘:能補、能緩、能和,有補虛、和中、緩急、調和藥性等作用。凡濕阻食積、中滿氣滯者慎用。
3.酸:能收、能澀,生津、安蛔,能收斂邪氣,凡邪未盡之證均當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堅。(1)泄:①通泄,如大黃;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黃連。(2)燥指苦
能燥濕,如蒼術。(3)堅:①堅陰,即瀉火存陰; ②堅厚腸胃。津液大傷及脾胃虛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能軟、能下,
6.澀:能收、能斂,習慣將澀附于酸。
澀味藥大多能斂邪,邪氣未盡者慎用。
7.淡:能滲、能利,有滲濕利水作用,如豬苓、茯苓。常將淡附于甘。淡味藥過用,亦能傷津液,故陰虛津虧
者慎用。
此外,還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開,有化濕、辟穢、開竅等作用,如藿香、佩蘭等。
芳香味與辛味一樣,能耗氣傷津,氣虛津虧者慎用。
(四)陰陽屬性: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四、升降沉浮
(一)含義:升降浮沉,即指藥物在人體的作用趨向。與所治療疾患的病勢趨向相反,與所治療疾患的病位
相同。從五味講,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
升浮與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前胡。
(二)所示效用:升浮類藥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作用;沉降類藥能下行向
內,具有瀉下、清熱、利水滲濕、潛陽息風等作用。
(三)臨床應用
1.順其病位選擇用藥
病位在上在表類病證,宜選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藥。病位在下在里類病證,宜用沉降之性的藥。
2.逆其病勢選擇用藥
病勢下陷類病證,宜選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藥。治療病勢上逆病癥,常選用藥性沉降的藥。
五、歸經
(一)含義:歸:即歸屬,指藥物作用的歸屬:
經,即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即藥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論基礎:1.臟象學說;2.經絡學說
(三)確立依據: 1.藥物特性 :如辛入肺,陳皮、半夏、荊芥味辛,故歸肺經。2.藥物療效:如蘇子、白
前能治療咳喘,而咳喘為肺臟功能失調所至,故歸肺經。
六、有毒與無毒
一、毒的特性:1.狹義的毒:藥物不良反應。2.廣義的“毒”:(1)藥物的總稱;(2)藥物的偏性。
二、確立依據:1.是否含有毒成分;2.整體是否有毒;3.使用劑量是否適當。是確定藥物有毒無毒的關鍵。
三、影響有毒無毒的因素:有品種、來源、采集時間、加工炮制、制劑工藝、給藥途徑等。
四、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1.品種混亂 2.誤服毒藥3.用量過大 4.炮制失度5.劑型失宜 6.
療程過長 7.配伍不當 8.管理不善 9.辨證不準 10.個體差異 11.離經悖法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