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拖延癥存在不良的后果,如耽誤工作、影響情緒、破壞團隊協作和人際關系。拖延癥甚至還會拖垮身體,有個例子可以解釋這一點:羚羊某天遇到獅子,它突然爆發出驚人的速度,逃脫了死劫。在應激狀態下,羚羊調動了超常能量,但這是傷元氣的,如果羚羊在一天內遭遇獅子5次,那么它會是什么下場?
人也是一樣的,為了完成任務,不得不熬夜加班,甚至通宵不能睡覺,這種做法對健康并沒有好處。
德國研究表明,慢性長期的拖延行為,暗示著潛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亂。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強:他們通常習慣晚睡,喝酒和吸煙者也有不少。同時還伴隨失眠、胃部問題,感冒和流感的機會也更高一些。同樣,他們即便決定要戒煙、運動、減肥等,也很難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其實拖延的人真的不是所謂的懶惰或者沒有責任心,拖延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一個事件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心理問題,混雜著內疚、焦躁、逃避等種種復雜情緒。
于是他們去做一些有趣或有益的事情來逃避工作,甚至還會去做一些平時討厭的事情,其目的之一在于暫時逃避現實。
職場“拖拉機”的三種人格
那么,職場中那些人最容易成為職場“拖拉機”呢?
1.強迫型人格
這樣的人往往有些完美主義,害怕失敗,多是慢工出細活,他們的不合理認知在于“我必須做得一點瑕疵都沒有,否則就死定了”。
2.依賴型人格
這種人在孩提時就被過度關愛,遇事搖擺不定,很難獨立成事,他們的信念是“變得沒有別人的幫助,我肯定做不好”。
3.逆反型人格
這種人對自我控制感極其敏感,本來喜歡做的事一旦被別人交代去做,他們就用拖拉來對抗被剝奪的自主感。
職場“拖拉機”的三種表現
那么,職場“拖拉機”人群有哪些表現呢?
1.最后一刻靈感迸發
在市內某大型企業從事文職工作的TRACY,按說不應該進入“職場拖拉機”的范圍。從小聰穎過人的她一直是高效率的典范,但也許正是因為做事的效率太高,反而促使她養成了辦事拖拉的毛病。
一般別人需要3天才能辦完的事情,她可能只要幾個小時就能辦完,而且時間逼得越緊,她的潛能就會被激發得越多,靈感也越多。
發現這一點之后,TRACY開始有意無意地把手頭的工作壓到最后一天才去做,后來發展到即使是任務很多、時間很趕的情況下,她也還是不到最后一刻做不了事情,哪怕之前有大把的空閑時間無處打發。
點評:聰明不是靠時間擠壓來證明,會享受生活并高效完成工作,才是對自己最好的犒賞和智慧。
2.要求完美
從事設計工作的陳非非,因為過于追求完美,成為了圈內知名的“拖拉機”。“我做設計總想做得十全十美,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細節,如果發現不妥也會全盤重做,后來想法太多行動根本跟不上,有些時候總覺得應該都想好了再動手,結果時間就一點點拖下來了。”
一開始,同事和領導還是很賞識他對工作這種嚴謹認真的態度,但在有一次客戶突然要求“今晚之前必須交設計圖”時,陳非非還是不緊不慢地在做事,到最后一圈同事等著他完稿,大家陪著他加班,自然滿肚子不高興。
雖然最后還是完成了任務,但大家議論他的時候,再也不是“嚴謹認真”了,而是“慢得像頭牛,還拖累我們!”
陳非非聽到這樣的議論,心里很委屈,他無法預料突發事件,自認為“一切為了工作”,卻無形中得罪了他人。
點評:你不是一個人在工作!好習慣影響人,壞習慣也一樣,別讓壞習慣影響了自己的人氣。吸取教訓,自我提升,高效工作才是王道。
3.害怕面對失敗
造成拖拉的另一種心理,恰恰與前面兩位可以稱得上“業內精英”的人相反,那就是出于對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害怕面對失敗,不得不把事情一拖再拖。
周漢堡在市內某機關單位從事行政工作,大專畢業、年過不惑的他,越來越感覺到高學歷的年輕同事所帶來的工作壓力,有些交給他處理的事情,他生怕做得不好會暴露自己的缺點、被人笑話,所以干脆拖拖拉拉,做事情做得好像漫不經心一樣。
“我寧愿被人認為做事情沒有盡心盡力,也不愿意給人說我沒有能力、勝任不了這份工作!”在周漢堡工作的單位里,一直以來形成的工作氛圍就是,比苦大仇深,看誰工作得晚,做事“辛勞”,誰就是勞模。但在近幾年,單位里師弟師妹來得多,體制也調整得很快,他有些跟不上節奏了,但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埋頭做事,拖到傍晚,讓領導覺得他還是“很辛苦的”,但其實人人都知道他的工作態度早就OUT了,“下次體制改革,說不定走人的就是他!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2012年心理咨詢師考試介紹 考試用書 最新考試動態 在線???/font>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