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各位考生系統的復習審計師考試,小編特為您搜集整理了2014年審計師考試科目《宏觀經濟學》考點,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復習有所幫助!
知識點七:儲蓄與投資恒等式
國民經濟中實際存在四個部門:消費者、企業、政府和國外。
(一)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恒等式(消費者和廠商)
這里所說的兩部門是指一個假設的經濟社會,其中只有消費者和廠商,因而不存在企業間接稅。
為使分析簡化,再省略折舊,這樣,國內生產總值在量上等于國民生產凈值和國民收入,都用Y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收入的構成為:
從支出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總等于消費加投資,即y=C+I.
從收入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總等于總收入,總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費,其余部分則當作儲蓄(S)。
從供給方面看,國民收入=工資十利息+租金+利潤=消費+儲蓄,即y=C+S.
由于C+I=y=C+S,就得到I=S,這就是“儲蓄——投資恒等式”。
(二)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恒等式(消費者、廠商和政府部門)
在三部門經濟中,把政府部門引了進來,用T表示政府的凈收入(總稅收一轉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國民收入的構成為:
從支出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等于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的總和,即:y=C+I+G.
從收入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仍舊是所有生產要素獲得的收入總和,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
總收入除了用于消費和儲蓄,還先要納稅,然而,居民一面要納稅,一面又得到政府的轉移支付收入,稅金扣除了轉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凈收入。
這樣,從收入方面看國民收入的構成是:y=C+S+T.
C+I+G=y=C十S+T.
公式兩邊消去C,把G移到右邊,就得到:I=S+(T-G)。
以上等式中的(T-G)為政府儲蓄,因為T是政府凈收入,G是政府購買性支出,二者差額即政府儲蓄,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
這樣,I=S+(T-G)表示三部門經濟中儲蓄(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的總和)和投資的恒等。
(三)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恒等式(消費者、廠商、政府部門和外貿交易)
四部門經濟中,由于有了對外貿易,國民收入的構成從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的總和。
公式表示:Y=C+I+G十(X-M)
從收入角度看,國民收入構成的公式可寫成:y=C+S+T+Kr,這里,C+S+T的含義和三部門經濟中的含義一樣,Kr則代表本國居民對外國人的轉移支付。
例如,對外國遭受災害時的救濟性捐款,這種轉移支付也來自生產要素的收入。
于是:C+I+G+(X-M) =y=C+S+T+Kr,公式兩邊消去C,則得到:
I+G+(X-M)=S+T+Kr.
這一等式可以轉化為:I=S+(T-G)+(M-X+Kr)。
等式里的S代表居民私人儲蓄,(T-G)代表政府儲蓄,而(M-X+Kr)則可代表本國用于對外國消費和投資的那部分儲蓄。
這樣,I=s+(T-G)+(M-X+Kr)表示四部門經濟中儲蓄和投資的恒等。
必須明確的是,上述“儲蓄——投資”恒等式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來的。
只要遵循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處于充分就業,是否處于通貨膨脹,是否處于均衡狀態。
而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難以一致,造成總需求和總供給不均衡,引起經濟的收縮和擴張,這就要求政府發揮積極的作用,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使經濟達到均衡。
歸納:
1.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恒等式”——消費者和廠商
2.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恒等式”——消費者、廠商和政府部門
3.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恒等式”——消費者、廠商、政府部門和外貿交易
相關文章:
順利通過審計師職稱評定,可同時參加中大網校組織的職稱英語考試培訓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