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社會工作師考試時間為6月16、17日,小編整理了中級社會工作師考試輔導資料,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場域理論的內容
理論內容:
場域理論是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之一,是關于人類行為的一種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紀中葉的物理學概念??傮w而言是指人的每一個行動均被行動所發生的場域所影響,而場域并非單指物理環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為以及與此相連的許多因素。
考夫卡認為,世界是心物的,經驗世界與物理世界不一樣。觀察者知覺現實的觀念稱作心理場(psychologicalfield),被知覺的現實稱作物理場(physicalfield)。為了說明兩者的關系,可用圖1為例。這是一種人們熟知的視錯覺。不論觀察者對該圖觀看多長時間,線條似乎都是向內盤旋直到中心。這種螺旋效應是觀察者的知覺產物,屬于心理場。然而,如果觀察者從A點開始,隨著曲線前進360度,就又會回運到A;螺旋線原來都是圓周,這就是物理場。由此可見,心理場與物理場之間并不存在--對應的關系,但是人類的心理活動卻是兩者結合而成的心物場,同樣一把老式椅子,年邁的母親視作珍品,它蘊含著一段歷史,一個故事,而在時髦的兒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爛,它蘊含著在女友面前陷于尷尬處境的危機。
心物場含有自我(Ego)和環境(environment)的兩極化,這兩極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組織(organization)。這種組織說明,自我不是欲望、態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環境也不是各種感覺的鑲嵌。環境又可以分為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geographicalandbehaviouralenvironments)兩個方面。地理環境就是現實的環境,行為環境是意想中的環境。在考夫卡看來,行為產生于行為的環境,受行為環境的調節。為此,他曾用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在一個冬日的傍晚,于風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騎馬來到一家客棧。他在鋪天蓋地的大雪中奔馳了數小時,大雪覆蓋了一切道路和路標,由于找到這樣一個安身之處而使他格外高興。店主詫異地到門口迎接這位陌生人,并問客從何來。男子直指客棧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種驚恐的語調說:"你是否知道你已經騎馬穿過了康斯坦斯湖?"聞及此事,男子當即倒斃在店主腳下。
那么,該男子的行為發生于何種環境之中呢?考夫卡認為,在他騎馬過湖時,地理環境毫無疑問是湖泊,而他的行為環境則是冰天雪地的平原。倘若那個男子事先知道他要途經一個大湖,則他的行為環境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正因為他當時的行為環境是堅硬的平地,才在聞及他騎馬穿過湖泊時大驚斃命。所以,在考夫卡看來,行為受行為環境的調節。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