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關注:
中學生發展心理
中學生注意品質發展的特點:
1、注意穩定性提高,但發展速度相對較慢
2、注意廣度接近成人
3、注意分配能力還不夠成熟
4、注意轉移能力緩慢增長
中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
1。記憶的容量日益增大,適時記憶廣度接近成人
2、對直觀形象的材料記憶要優于抽象材料,對圖像記憶要優于詞語
3、中學生能主動選擇記憶方法,有意記憶逐漸占主導地位
4、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記憶逐漸成為主要的記憶手段
5、抽象記憶的發展速度較快,逐漸占主導地位。
中學生思維發展特點:
1、抽象邏輯思維逐漸處于優勢地位,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速度日趨成熟
2、形式邏輯思維逐漸發展,在高中階段處于優勢,主要表現在概念、推理和邏輯法則等到的應用能力上
3、辯證邏輯思維迅速發展。
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1、爆發性和沖動性
2、不穩定性和兩極性
3、外露性和內隱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方法:
1、中學生應當形成正當、合理的需要
2、培養中學生對立正確的人生觀
3、鍛煉身體,形成健康的體魄
4、培養中學生的幽默感5、培養中學生消除不良情緒的能力
中學生情緒調節的方法:
1、教會學生開成適宜的情緒狀態
2、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
3、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
人格的結構: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
氣質:
認知風格——1、場獨立型-場依存型2、沖動型-深思型3、同時-繼時型
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1、生物遺傳因素2、社會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學校教育因素5、個人主觀因素
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激發中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
2、進行人格素質的綜合教育
3、實施以提高文化素質為基本內容的綜合素質教育
4、強化情感陶冶與行為訓練
5、優化育人環境,協調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形成人格培養的正合力
6、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養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人格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
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理論特點——1、強調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強調嬰幼兒時期的經歷和經驗對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作用
他把發展分為五個時期——1、口腔期:從出生至12-18個月左右2、肛門期:大約從12-18個月至3歲左右3、性器期:大約從3歲至5歲4、潛伏期:大約從5歲到12歲5、生殖期:大約從12歲至成年。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八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發展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第一階段:0-18個月左右為嬰兒期,這一時期的沖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該階段的目的是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階段:18個月-3歲是兒童早期,這一時期的沖突是自主對羞怯與懷疑,該階段的目的是培養自主感,克服羞怯與懷疑。
第三階段:3-6、7歲是學前期限,這一時期的人格沖突是主動對內疚,該階段的目的是培養主動感,克服內疚感
第四階段:6、7-12歲是學齡期,這一時期的人格沖突是勤奮對自卑感,該階段的目的是培養勤奮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階段:12-18歲是青年期,這一時期的人格沖突是同一性對角色混亂,該階段的目的是建立統一性,防止角色混亂
第六階段:18-25歲是成年早期,這一時期的人格沖突是親密對孤獨,該階段的目的是發展親密感,避免孤獨感
第七階段:25-50歲是成年中期,這一時期的人格沖突是繁殖感受對停滯感,該階段的目的是獲得繁殖感,體驗關懷的實現
第八階段:250歲以后是成年晚期,這一時期的人格沖突是完善對絕望,該階段的目的是獲得完善感,避免絕望與沮喪。
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1、過渡性2、閉鎖性3、社會性4、動蕩性
中學生正確處理異性交往的指導: 1、加強教育,理解生理和心理的變化2、更新觀念,認識異性交往的意義3、指導行為,讓學生能夠正確處理性沖動、恰當地與異性交往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