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關注: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準考證打印官網:中國教育考試網 || 2019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證準考證打印注意事項
第四節 小學德育
一、德育的涵義
廣義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狹義德育:學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四個構成部分。
政治是方向
思想是基礎
道德品質是核心
法制是保障
二、影響態度與品德發展的一般條件
(一)外部條件
1、家庭教養方式
2、社會風氣
3、同伴群體
(二)內部條件
1、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是態度改變的先決條件
2、態度定勢
幫助學生形成對教師、對集體的積極的態度定勢或心理準備是使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3、道德認識
三、道德發展的基本理論(重點)
(一)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
皮亞杰通過一些對偶故事的觀察實驗,揭示了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進程,把兒童的道德分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兩種水平,把兒童的品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1、自我中心階段(2-5歲)
這時期兒童還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環境區別開來,把外在環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處于無律期,顧不得人我關系,而是以“自我中心”來考慮問題。
2、權威階段(5-8歲)
也稱作“他律期”。該時期的兒童服從外部規則,接受權威指定的規范,把人們規定的準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而且中根據行為的后果來判斷對錯。有人稱該時期為道德現實主義或他律的道德。
3、可逆性階段(8-10歲)
這一階段的兒童已不把準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間共同約定的。同伴間可逆關系的出現,標志著品德由他律開始進入自律階段。這一時期也稱為自律期或自主期,道德發展到這一階段,不再無條件地服從權威。有人稱該時期為道德相對主義或合作的道德。
4、公正階段(10-12歲)
公正觀念出現,開始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二)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科爾伯格編制“道德兩難故事”作為兒童道德判讀的工具。
揭示了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水平
該水平兒童的道德觀念的特點是純外在的。他們為了免受懲罰或獲得獎勵而順從權威人物規定的行為準則。根據行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關系判斷好壞是非。
階段1: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
根據行為的后果來判斷行為是好是壞及嚴重程度,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階段2: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科爾伯格認為,大多數9歲以下的兒童和許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認識上都處于前習俗水平。
2、習俗水平
處于這一水平的兒童,能夠著眼于社會的希望與要求,并以社會成員的角度思考道德問題,已經開始意識到個體的行為必須符合社會的準則,能夠了解社會規范,并遵守和執行社會規范。規則已被內化,按規則行動被認為是正確的。
階段3: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
處于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謀求大家的贊賞和認可。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贊賞的行為。
階段4:遵守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
處于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認為準則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因此,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范去行動。
科爾伯格認為大多數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認識處于習俗水平。
3、后習俗水平
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斷已超出世俗的法律和權威的標準,有了更普遍的認識,想到的是人類的正義和個人的尊嚴,并已將此內化為自己內部的道德命令。
階段5: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認為法律和規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種社會契約,他們看中法律的效力,認為法律可以幫助人維持公正,但同時認為契約和法律的規定并不是絕對 ,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
階段6: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
這是進行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表現為能以公正、平等、尊嚴這些最一般的原則為標準進行思考。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于一切。
科爾伯格認為后習俗水平一般要到20歲以后才能出現,而且只有少數人能達到。
四、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重點)
(一)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1、學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因素構成
道德認識: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包括道德知識和道德判斷兩個方面。
道德情感: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
道德意志:是調節道德行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為: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標志。
2、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知情意行,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
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等因素,德育具體實施過程,有具有多種開端,這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或導之以行開始,或動之以情,或從鍛煉品德意志開始,最后達到使學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二)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
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現有的品德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其實質是社會矛盾在德育過程中反映。
1、學生思想品德的任何變化,都必須依賴學生個體的心理活動
2、在德育過程中,學生思想內部的矛盾斗爭,實質上是對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綜合過程
3、青少年學生的自我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他們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過程
(三)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過程,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1、活動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礎
2、學生在活動與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響
(四)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1、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在德育過程中,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訓練、積累才能實現。
2、德育過程是一個反復的過程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成長時期,世界觀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穩定。學生品德形成過程中的反復是不斷深化的過程。教師要正確認識和對待這種現象,耐心細致地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在反復中逐步前進。
3、德育過程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
長期、反復、漸進性特點要求教育者必須持之以恒、耐心細致地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生思想行為的反復,善于反復抓,抓反復,引導學生在反復中不斷前進。
五、小學道德原則
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德育過程的規律性,是對德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一)導向性原則
1、含義
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2、貫徹要求
基本要求: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二)疏導原則
1、基本含義
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2、貫徹要求
(1)講明道理,疏導思想。
(2)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3)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1、基本含義
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2、貫徹要求
(1)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
(2)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
(3)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堅定不移地貫徹到底,督促學生切實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
1、基本含義
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后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2、貫徹要求
(1)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爭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學校為中心的“三位一體”德育網絡
(3)處理好銜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經常性、制度化、連續性、系統性
(五)因材施教原則
1、基本含義
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我國孔子“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學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育。
2、貫徹要求
(1)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
(2)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補充德育原則:
(六)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七)在集體中教育原則
六、小學德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小學德育的途徑
1、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
2、課外、校外活動
3、勞動
4、少先隊活動
5、校會、班會、周會、晨會
6、班主任工作
班級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單位,班主任是班級教育系統的主導力量。
班級是學校的基層單位,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其一項重要任務。班主任是全面負責一個班學生工作的教師,他的基本任務是教好學生,對學生進行教育是他的一項重要職責和任務。
(二)小學德育方法
1、說理教育法
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說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語言說服和事實說服。
2、榜樣示范法
這是用榜樣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優異成就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運用要求:
選好榜樣
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3、陶冶教育法
又稱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師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
運用要求:
創設良好的情境
與啟發說服相結合
引導學生參與情境的創設
4、指導實踐法
讓學生參加各種實際活動,在行為實踐中使學生接受磨練和考驗,以培養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5、品德修養指導法
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
6、品德評價法
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展。它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
評比要發揚民主。
此外,小學的德育方法還有角色扮演法、情境體驗法、合作學習法、表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等。
七、小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特點
(1)對道德知識的理解,從比較膚淺、表面的理解逐步過渡到比較準確的、本質的理解。但是整個小學階段,這種理解的具體性強,概括性較差。如分不清“勇敢”和“冒險”、“謹慎”和“膽怯”等。
(2)在道德品質的判斷方面,小學生從只是注意行為的效果過渡到比較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關系。
(3)在道德原則的掌握上,從簡單依賴于社會的、他人的規則,逐步過渡到受內心的道德原則制約。
(4)從道德行為的發展來看,在小學階段,兒童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言行基本上是協調一致的,但年齡越小,言行越一致;隨著年齡的增長,言行脫節、能說不會做的現象便會出現。這種言行脫節的現象在小學生身上出現是正常的,是需要教育者理解和加強輔導的問題。一般認為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較復雜,主要有:模仿的傾向,出于無意,成人的要求不一致,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做事、控制自己的能力差。
我國學者研究認為,小學階段道德品質發展的質變時期,即品質發展的“關鍵年齡”,大概出現在三年級下學期前后,這是加強輔導和促進發展的關鍵階段。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準考證打印入口已開通,以防錯過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準考證打印時間,點擊進入免費提醒平臺。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各個題型答題攻略 ||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即將開考,還有必要刷題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