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醫學基礎是健康管理師學考試大綱第三章第3節的內容,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中大網校整理以下內容,希望對您有幫助!
一、康復醫學概述
(一)康復醫學
1.定義
康復醫學是一門研究殘疾人及患者康復的醫學學科,是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目的在于通過物理療法、體育療法、生活訓練、技能訓練、語言訓練和心理咨詢等多種手段,使病傷殘者盡快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使身體殘留部分的功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達到最大可能的生活自理、勞動和工作等能力,為病傷殘者重返社會打下基礎。
在現代康復醫學發源地美國,仍使用“物理醫學與康復”作為本學科名稱,無論本專科醫師培訓機構、考試機構、主要學會、雜志、書籍、科室,多使用“物理醫學與康復”名稱。所以在擴展知識、尋求資料、交流討論時,必須注意。
2.對象、范圍
康復醫學的對象主要是由于損傷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齡帶來的功能障礙者和先天發育障礙者。功能障礙是指身體、心理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這可以是潛在的或現存的,可逆的或不可逆的,部分的或完全的。可以與疾病并存或為后遺癥。這些功能障礙問題,僅靠臨床醫學是無法解決的,康復醫學實際涉及到臨床各專科。康復介入的時間,不僅在功能障礙以后,而應在出現之前,進行預防康復。此項工作進行得好,可以有效地減少殘疾的數量與程度。康復醫學著眼于整體康復,因而具有多樣性、廣泛性、社會性,充分體現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
(二)康復醫學的療效評定等級
由于康復醫學面對的是傷病后遺留或與病伴存的功能障礙,因此不能使用臨床治療等級來衡量,另有療效分級標準:
1.無癥狀,完全獨立;
2.有癥狀,能完全獨立;
3.部分獨立,需要不接觸身體的幫助;
4.部分獨立,需要小量接觸身體的幫助(自己出力占3/4);
5.部分依賴,需要中等量幫助(自己出力占1/2);
6.大部分依賴,需要大量幫助(自己出力小于1/2,約為1/4);
7.完全依賴。
二、社區康復
(一)概述
社區康復(CBR)是世界衛生組織在70年代所倡導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康復服務形式,在世界各地區國家中開展,為廣大殘疾人服務。由于各國、各地在運行中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模式,甚至有些偏離,因此,在1994年由聯合國三大機構: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勞工組織(IL)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討論,共同制定了關于CBR的聯合意見書,提出社區康復的定義、目標、方法、持續發展的條件、加強部門間的合作等要點。強調殘疾人參與,殘疾人受益。目標是:“確保殘疾人能充分發揮其身心能力,能夠獲得正常的服務與機會,能夠完全融入所在社區與社會之中”。
社區康復計劃中,必須包括轉介服務部分。一些康復技術由上面下傳;而一些難于在社區解決的困難問題,又必須向上面轉送。這種上下轉介系統,應該是CBR的重要內容。缺乏轉介系統的CBR是難于持續生存和發展的。
我國在1987年開始引入并推行CBR項目,在衛生部、民政部和殘疾人聯合會分別領導下,已經進行了多個地區、多種規模的實踐,也建立了一些相應的機構,但尚存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1999年,我國十個部委聯合制定“社區衛生服務”的文件,已將康復納入其中,規定:“……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為一體的,有效、經濟、方便、綜合、連續的基層衛生服務。”目前正在各省區市大力組織實施之中。2001年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的主體,衛生部發布了一些文件規范社區衛生服務。內有: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原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指導標準,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設置指導標準。這些文件中均明確規定了康復服務內容。
(二)社區康復的原則
社區康復應遵循社會化的工作原則、以社區為本的原則、低成本廣覆蓋的原則、因地制宜的原則、技術實用的原則,使所有的康復對象享受康復服務,使殘疾人與健全人有平等的機會充分參與社會活動。
三、常見的康復治療技術
(一)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即應用各種形式的主動和被動運動進行合理的、有效的訓練,以提高和促進患者各種功能的恢復,加速疾病的痊愈,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
運動療法是醫學和運動科學的結合。根據疾病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選擇合適的訓練方法,制訂運動處方或運動療法方案,按照鍛煉身體、恢復功能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治療和訓練。運動療法是康復醫學中得到廣泛應用的一類康復治療方法和手段,是現代綜合療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醫療體操
醫療體操是為了解決一定的醫療任務而專門編制的體操綜合練習,由徒手進行或使用輕器械的體操動作組成。
醫療體操是運動療法的主要應用形式,它具備體操的一些特點和優點,包括動作和方法多種多樣,運動量容易控制和調節,動作性質和重點作用部位比較明確,器械較易配備,因此,能根據需要因人因時而異決定操作內容。
醫療體操可在各種體位下進行。常用基本體位有臥位(仰臥位、俯臥位、側臥位)坐位(普通坐位、伸腿坐位、椅坐位、放松坐位等)和立位(直立位、開立位),有些操練須根據患者體力情況和操練性質選用適當體位。
醫療體操的方式很多,可以按作用和用途分為各種類型的練習,其中保持活動性的練習,提高肌力和耐力的練習,呼吸練習以及協調練習是應用最多的幾種。
(三)其他運動療法項目
1.有氧訓練
有氧訓練法是重點增強有氧代謝能力的健身訓練法。這種訓練主要以訓練耐力為主,它對心肺代謝功能的影響較大。有氧訓練的運動強度約為最大耗氧量的40%~70%,因此,體內的能量代謝主要以有氧形式進行。其常用的運動項目有步行、慢速跑、自行車、游泳、爬樓梯等。這種訓練方法,既健身,也常用以防治疾病。
2.步行
是最簡單且又行之有效的有氧訓練活動,可適于年老體衰、重病初愈或作為其他康復治療的準備運動,也可專用于某些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被公認為是防治心臟疾患等疾病的有效手段。步行宜在優美環境下進行,速度宜中等偏快,全身放松,每次持續15~30min.分為平地行走和登高行走兩類。
3.慢跑
其運動強度比步行大,慢跑需要有全身大部肌肉協調參與完成。這可使肺通氣量增加,氣體交換加大,提高心肺功能。一般適用于健康者來增進健康或用以防治某些慢性病,特別是冠心病和肥胖。在慢跑中要注意:足跟先著地,然后全腳掌著地,這樣可使腿部肌肉得到放松。另外,跑步時腳著地后膝關節要稍稍彎曲,這可使一部分反作用力得到緩沖。身體要擺正,挺胸,雙上肢要放松,并前后擺動。跑步要與呼吸配合,如2~3步一呼,2~3步一吸。跑步的速度也要掌握好,使心率增加到需要的水平,而后維持15~30min.跑步的道路宜寬闊平坦,以免發生運動創傷。
(四)作業療法
作業療法(OT)是采取生活、工作或生產勞動、休閑游戲、社會交往等活動形式,使用工具/設備來進行作業訓練,以增強軀體、心理、社會功能,促進發育,使患者達到最大的生活自理,恢復工作學習和適應社會,提高其生活質量。
作業療法包括針對功能障礙的功能性作業訓練和技能性作業訓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濃厚的趣味性。功能的進步,勞作的成果,又進一步激勵患者訓練的信心與熱情。作業治療環境的設施與氣氛接近于家庭、車間、辦公室和社會的環境,有現實性與生活氣息,不但能提高患者的興趣,也能提高治療的效果。在家庭中進行作業治療更有利于患者較快地過渡到正常生活。
(五)物理療法
物理療法簡稱理療,它是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作用到機體,以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一種方法。現代理療主要應用光、電、磁、聲、機械及放射能等的方法治療或預防疾病。
1.水療法
應用水的的溫度、靜壓、浮力和所含不同成分,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人體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水療法。水療是古老的物理療法,近年人們更進一步研究與發展了水療在康復治療中的良好作用。
2.石蠟療法
石蠟是高分子碳氫化合物,熱容量大,導熱性小,加熱后能吸收大量熱,保溫時間長,冷卻凝固后緩慢放熱,是良好的導熱體。熱蠟敷布于人體體表時能很好耐受。以加熱后的石蠟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石蠟療法。石蠟療法是傳導熱療法的一種。
(六)冷療法
利用低溫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低溫療法。利用低于體溫與周圍空氣溫度,但在0℃以上的低溫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冷療法。
冷療時要注意掌握溫度,患者出現明顯冷痛或寒戰時即應終止治療,防止因過冷而發生冰灼傷、冷凍傷、組織壞死。冷療時要注意保護冷療區周圍的正常皮膚。冷氣霧噴射禁用于頭面部,以免造成對眼、鼻、呼吸道的損傷。對冷過敏者接受冷刺激后皮膚出現潮紅、瘙癢、蕁麻疹,重者血壓下降、虛脫,此時應立即終止冷療,保暖,給熱飲料。
(七)牽引療法
牽引療法是應用力學中作用外力(手法、器械或電動牽引裝置)對身體某一部位或關節施加牽拉力,使其發生一定的分離,周圍軟組織得到適當的牽伸,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
康復醫學臨床工作中的牽引種類,根據作用的部位分為脊柱牽引和四肢關節牽引,根據牽引的動力分為手法牽引、機械牽引、電動牽引;根據牽引持續的時間分為間歇牽引和持續牽引;根據牽引的體位分為坐位牽引、臥位牽引和直立位牽引。
牽引的重量和時間需要根據患者的牽引體位、癥狀及自我舒適的感覺來確定。一般牽引重量愈大,牽引時間應愈短。
(八)按摩療法
按摩,又稱推拿,是在患者體表一定部位施以不同的手法技巧,使筋脈疏通、氣血調和,促使身心康復的一種方法。按摩可以分為手法按摩、器械按摩、自我按摩三類。
以上“健康管理師考試大綱:康復醫學基礎(第三章 第3節)”的內容由中大網校整理,更多健康管理師信息請關注中大網校!
(責任編輯:liusheng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