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_男女福利视频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向美奈子_在教室里和同桌做校园h文

當前位置:

福建省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辦法

發表時間:2023/2/21 9:34:09 來源:互聯網 點擊關注微信:關注中大網校微信
關注公眾號

關于印發《福建省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各設區市人社局、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黨群工作部,省直有關單位人事(干部)部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的通知》、《中共福建省委辦公廳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和《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令第40號),規范職稱評審程序,保證職稱評審質量,加強職稱評審監督管理,提升職稱公共服務水平,現將《福建省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辦法》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

福建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2021年2月8日

福建省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規范職稱評審程序,保證職稱評審質量,加強職稱評審監督管理,提升職稱公共服務水平,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的通知》、《中共福建省委辦公廳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和《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令第40號)要求,制訂本辦法。

第二條 職稱是衡量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志,職稱評審是按照評審標準和程序,對專業技術人才品德、能力、業績的評議和認定。職稱評審結果是專業技術人才聘用、考核、晉升等的重要依據。

第三條 對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體經濟組織等(以下稱用人單位)以及自由職業者開展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 職稱評審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根據職業屬性和崗位特點,科學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創新能力、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促進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和獲得感。

第五條 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是職稱工作綜合管理部門,負責組織、指導、監督本地職稱評審工作,會同系列(專業)主管部門持續推進職稱制度改革,組織實施職稱評審,加強評審全過程的監督檢查。

第六條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會同系列(專業)主管部門按照國家頒布的各職稱系列基本標準條件,結合福建實際情況和行業特點,分系列(專業)制訂職稱評價標準。開展自主評審的企事業單位制訂本部門、本單位的評審標準,不得低于國家基本標準和我省職稱評價標準。

第七條 通過相應系列(專業)、級別評委會評審的專業技術人員,由相應職稱管理部門核發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統一印制或監制的職稱證書。其中:高級職稱證書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核發;中級職稱證書由設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或省直屬廳(局)級單位核發;初級職稱證書由縣(市、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或縣(處)級單位核發。

自主制訂評價標準、自主開展職稱評審的單位自主發放聘任證書。

第二章 職稱評審委員會

第八條 各地區、各部門以及用人單位等按照規定開展職稱評審,應當申請組建職稱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評委會”)。

評委會負責評議、認定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評委會按照職稱系列或者專業組建,不得跨系列組建綜合性評委會。面向全省專業技術人才開展職稱評審的系列(專業),原則上一個系列(專業)只組建一個評委會。高層級評委會可以評審低層級同系列(專業)職稱。

第九條 申請組建評委會應當具備下列基本條件:

(一)擬評審的職稱系列或者專業為評委會組建單位主體職稱系列或者專業;

(二)擬評審的職稱系列或者專業在行業內具有重要影響力,能夠代表本領域的專業發展水平;

(三)具有一定數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符合條件的相應職稱評審專家;

(四)嚴格執行國家和我省有關職稱政策,能夠制訂引領行業發展、客觀科學的評審標準;

(五)職稱評審制度完備,評審工作機構和人員配備到位,監督管理嚴格,有能力承擔相應級別評審組織工作。

第十條 評委會一般設主任委員1人,副主任委員1至3人。出席評審會議的高級評委會人數不少于17人,按專業組建的不少于11人,中級評委會人數不少于13人,初級評委會人數不少于7人。各地組建的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的人數,經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同意,可以適當調整。

第十一條 實行評委會核準備案管理制度,由組建單位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提出申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在權限內進行核準備案。其中:高級評委會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核準備案;中級評委會由市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省級系列(專業)主管部門核準備案,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備案;初級評委會由縣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級系列(專業)主管部門和省直屬廳(局)核準備案,報市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或省級系列(專業)主管部門備案。評委會備案有效期不得超過3年,有效期屆滿應當重新核準備案,核準備案按高、中、初級實行分級管理。核準備案時應明確評審機構、評審專業、評審層級、評審人員范圍、評審工作程序等內容。

建立全省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目錄,各級評委會按照目錄標明的評審范圍,規范有序開展相應層級、系列(專業)的職稱評審,接受社會監督,并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基礎上,實行動態管理。未列入目錄的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行為一律不予認可。

第十二條 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對職稱的整體數量、結構進行宏觀調控。保持現有職稱評審組織體系總體穩定,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權限,逐步向符合條件的設區市或社會組織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指導各設區市逐步下放中級職稱評審權,形成布局合理的評審組織體系。

第十三條 支持條件成熟的高等院校、醫院、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開展自主評審工作。按照要求開展自主評審的單位,應當主動適應改革,勇于探索實踐,強化責任意識,對暫不具備自主評審條件的,由單位申請(推薦)經主管部門同意,可采取聯合評審、委托評審或參加對應職稱系列統一組織等方式開展職稱評審。

第十四條 評委會組建單位可以設立職稱評審辦事機構或者指定專門機構作為職稱評審辦事機構,由其負責職稱申報、審核材料、組織評審、接受咨詢等職稱評審的日常工作。

第三章 職稱評審專家庫

第十五條 各地區、各部門和用人單位一般應當按照職稱系列(專業)建立評委會專家庫(以下稱評委庫)。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會同省直各系列(專業)主管部門負責組建高級評委庫;設區市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省級系列(專業)主管部門負責組建中級評委庫和下放評審權限的高級評委庫,其中:下放高級職稱評審權限的評委庫需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核準備案;縣(市、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組建初級評委庫和已下放職稱評審權限的中級評委庫,其中:下放中級職稱評審權限的評委庫需報設區市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核準備案。

第十六條 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評委庫的綜合管理工作,評委庫管理堅持“社會征集、分級使用、隨機抽取、嚴格監督”的原則,建立評審專家審核、備案、退出機制,實行動態管理。組建評委庫時應根據評審工作需要,統籌規劃,統一布局,打破系統、地區限制。綜合考慮入庫委員的年齡、專業、學歷以及地區、單位分布等因素。高級評委庫中,中青年(50周歲以下)委員一般占三分之一以上。

第十七條 評委庫由主任委員庫和若干專業(學科)委員庫構成,一般由本省范圍內的同行專家組成,也可適當邀請省外專家參加。高級評委庫人數不少于60人,中級評委庫人數不少于50人,初級評委庫不少于40人,其中:主任委員庫不少于10人。評委庫人數達不到下限要求的,報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同意后適當調整。

第十八條 評委庫入庫專家基本條件:

(一)遵守憲法和法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二)在本專業同行專家中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專業影響力較大、社會認可度較高;

(三)長期從事本領域專業技術工作,深入了解本專業發展趨勢,系統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四)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作風正派,辦事公道,群眾公認,能夠認真履行評審工作職責;

(五)能正確掌握和執行國家及我省有關職稱改革工作的政策,自覺遵守評審工作紀律,積極參加評審工作;

(六)高級職稱評委庫委員應為取得本系列(專業)高級職稱2年以上的在職在崗人員,中級職稱評委庫委員應為取得本系列(專業)高級職稱或中級職稱3年以上的在職在崗人員;初級職稱評委庫委員應為取得本系列(專業)中級職稱以上的在職在崗人員。

(七)公務員(含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人員)和長期脫離專業技術崗位工作的事業單位領導人員一般不作為入庫對象。

第十九條 評委庫一般每3年調整一次,原則上每次調整人數不少于總數的三分之一。完善評委專家遴選機制,采取單位推薦、專家舉薦、個人自薦等多種形式,積極吸納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學會、企業專家。定期組織專家進行政策學習和業務培訓,全面掌握評價標準、紀律要求等有關職稱政策。

對于違反評審工作紀律、調離原專業技術崗位、退休及其他不能履行職責的委員,評委庫組建部門(單位)應及時報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進行調整。

第二十條 評委會應當按“專業對口、層級匹配、數量相當”的原則,根據各專業的評審量,從評委庫中隨機抽取評審專家組成。所抽取專家中,同一單位的專家人數不得超過4人。

第四章 申報推薦

第二十一條 申報人應當遵守憲法和法律,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符合相應職稱系列或專業、相應級別職稱評審規定的申報條件。

申報人應為本單位在職的專業技術人才,已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或已辦理退休手續的人員、公務員(含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人員)不得申報參加職稱評審。

刑事處罰期間、受記過以上處分期內和正在立案審查的專業技術人員不得申報參加職稱評審;

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及以下(含不定檔次)的當年不得參加評審,其中:年度考核基本合格的,任職年限要求相應延遲一年申報;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任職年限要求相應延遲兩年申報。

第二十二條 申報人一般應當按照職稱層級逐級申報職稱評審。對引進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新興產業人才,可采取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的特殊方式,依據其貢獻和實際水平評審認定相應職稱。

對在閩就業的港澳臺專業技術人才,以及持有外國永久居留身份證或各地頒發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居住證的外籍人員,可通過所在單位向當地系列(專業)主管部門申報評審職稱。

對經批準同意到企業開展創新創業工作的國有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人員,以及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兼職的企業管理人員或科研人員,符合職稱申報條件的,可回原單位或在現單位申報職稱,其在創業或兼職期間從事本專業工作業績可作為職稱評審的評價依據。

對在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和創新實踐基地從事科研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員,出站后2年內,科研創新成果突出的,經原所在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或創新實踐基地推薦,可以直接申報副高級職稱。

對長期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提高技術推廣、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基層服務年限等評價權重。

第二十三條 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專業技術人才和自由職業者申報職稱,可由所在工作單位或人事代理機構履行審核、公示、推薦等程序。無人事代理的自由職業者可由工商聯、科協、行業協(學)會履行審核、公示、推薦等程序。

人事檔案關系不在工作單位所在地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與用人單位簽有正式聘用合同或勞動合同,并參加工作單位所在地社會保險一年以上,可通過現工作單位,按規定程序申報職稱。

第二十四條 申報人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按照客觀、齊全、真實、準確的要求提交職稱申報材料,對申報材料實行誠信承諾制度。凡是通過法定證照、書面告知承諾、政府部門內部核查或者部門間核查、網絡核驗等能夠辦理的,不得要求申報人額外提供證明材料。

第二十五條 全面實行崗位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與崗位職責密切相關的事業單位,一般應在崗位結構比例內開展職稱評審。已實行評聘結合的事業單位應當在核定的崗位結構比例內進行,根據崗位空缺的數量,組織推薦申報。

第二十六條 符合我省職業資格與職稱對應關系有關規定,持有職業資格證書或以考代評的職稱證書且聘任在相應專業技術崗位上,符合申報高一級職稱資格條件時,可持該證書及有關材料直接申報。符合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貫通條件的,可持技能等級證書及有關材料申報工程系列相應專業職稱。

第五章 受理審核

第二十七條 職稱評審辦事機構負責對口受理本系列(專業)評審范圍內的申報材料,并對申報材料進行初審。申報材料不完整、不規范的,職稱評審辦事機構應當在規定期限內一次性告知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逾期未補充完善的,視為放棄申報。

第二十八條 所在工作單位應對申報人提交的學歷、學位、專業技術工作資歷、論文論著、獎項、科研成果等申報材料逐項進行審核,查驗是否齊全、真實、準確。必要時,成立由專業技術人員為主、技術主管、人事干部參加的考核組,對申請人任職以來的職業道德、工作表現、專業技術業績、成果等進行考核。用人單位審查后將申請人基本情況、申報評審、考核結果在本單位進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個工作日,接受群眾監督,對有反映和爭議的材料,要認真核查。在正式上報前,應將不符合要求和有爭議尚未核實的材料剔除,并對申請人任現職以來的專業技術工作業績、專業技術(學術)水平以及工作表現,撰寫準確、客觀的評價意見填入《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表》中。對提交的復印件須與原件核對,逐項簽署核對人姓名和審查意見,并加蓋單位公章。

第二十九條 凡有下列情況之一的,職稱評審辦事機構不予受理:

(一)未按本辦法規定出具委托評審函的;

(二)非本系列(專業)評委會評審范圍的;

(三)申報材料不符合評審條件規定的;

(四)不按規定時間、程序申報的;

(五)已實行評聘結合的事業單位超崗位職數申報的;

(六)其他不符合規定申報條件的。

第三十條 職稱評審辦事機構初審并經同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預審后,向評委會提交符合條件的申報人材料。

第六章 組織評審

第三十一條 評委會應堅持科學、公正、民主、擇優的原則,按照規定的評審程序、評審規則、評審標準開展評審工作,自覺接受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的監督和指導。

第三十二條 根據職稱評審工作需要,可按學科或專業設置若干評議組,審核申報對象的業績、成果及其他材料,初步對申報對象是否符合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進行分析評議。專業(學科)評議組專家人數一般不少于3人,同一單位一般不超過2人。不設評議組的,由評委會3名以上評審專家按照分工,負責初審并提出評議意見。

第三十三條 評委會評審工作包括制訂計劃、邀請專家、組織答辯、專業組會議和職稱評審會議等環節,評審時間安排根據工作計劃和申報人數確定。基本程序如下:

(一)職稱評審辦事機構擬定評審工作計劃,安排評審活動日程,并按管理權限報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備案。

(二)從評委庫中隨機抽取評審專家,并按順序通知專業(學科)評議組和評委會委員參加評審會。

(三)職稱評審辦事機構對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預審通過的評審材料按專業(學科)分類、登記后,根據有關規定,安排論文或著作水平鑒定,組織面試答辯、成果展示、現場實操等。

論文或著作水平鑒定,由專業(學科)評議組或評委會負責評價。必要時,可另請同行專家鑒定,專家名單隨機抽取產生。鑒定由職稱評審辦事機構負責統一送審,申報單位和個人送審結果無效。

按有關規定申報人須進行現場面試答辯、成果展示、現場實操的,由職稱評審辦事機構通知申報人,未按時答辯、展示、實操的不予評審。

(四)召開評審會議前,評委會主任委員或副主任委員應組織專業(學科)評議組和評委會委員學習有關評審政策、程序、紀律等;職稱評審辦事機構應將有關材料(包括筆試或面試、答辯等成績)分別送達評審委員。

(五)專業(學科)評議組根據各系列(專業)職稱評審的標準條件,分組審閱申報材料,綜合考慮面試答辯、成果展示等情況,提出初步評議書面意見。不設專業(學科)評議組的評委會,由評委會委員分工負責初審和評議工作。

專業(學科)評議組或評委會委員在審閱申報材料時,發現不完整、不齊全的,要及時向評委會組建單位報告,不得擅自要求申報人補充材料。

(六)召開評審會議,出席會議的委員不得少于規定的人數。會議由主任委員或副主任委員主持。評審時,先由評委會組建單位報告有關評審材料審查情況,然后由專業(學科)評議組長或初審委員介紹初審意見,最后由評委會各位委員在聽取匯報、審閱評審材料、充分討論和民主評議的基礎上,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通過無記名投票表決,同意票數達到出席評審會議的評審專家總數2/3以上的即為評審通過。未出席評審會議或因故中途離會未參加評議的委員不得投票、委托他人投票或補充投票。會議結束后,由主任委員或副主任委員當場公布評審結果。對評審未通過的申報人不進行復評。

專業(學科)評議組評議、評委會會議,除評委會組建單位以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工作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列席。

(七)評委會在《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表》中寫明評審結論,由主任委員或副主任委員簽字(蓋章),并加蓋評委會印章。

第三十四條 評審會議應當全程記錄,內容包括會議名稱、評審日期、出席評委、評審對象、評委發言摘要、評審情況、投票結果等。會議記錄由評委會主任委員及記錄人簽名,作為會議材料歸檔備查。

第三十五條 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會同評委會組建單位對評審結果進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個工作日。公示期間,對通過舉報投訴等方式發現的問題線索,由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會同評委會組建單位調查核實。

公示無異議的通過人員,按照規定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或評委會組建單位確認。其中:評委會組建單位向職稱管理部門報送如下材料:

(一)評審情況綜合報告;

(二)《專業技術資格評審結果分析表》;

(三)《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情況一覽表》;

(四)《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表》;

(五)按規定需要報送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六條 經評委會表決未通過的人員,當年度不得重復申報其他系列(專業)職稱。

第七章 考核確認與轉系列評審

第三十七條 除取得全日制博士學位可按規定初次確認中級職稱外,所有系列專業技術人員均需通過參加評審或考試取得中級以上職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承認的全日制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在企事業單位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可按規定由縣級人社職改部門或相當縣、處級單位考核確認初級職稱,其中:中專畢業生,從事本專業工作滿1年可考核確認為“員”級;大專畢業,從事本專業工作滿1年可考核確認為“員”級,再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二年,可考核確認為“助師”級;大學本科畢業,從事本專業工作滿1年可考核確認為“助師”級;獲得碩士學位者,可考核確認為“助師”級。

初級、中級職稱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的專業不再進行相應的職稱評審或認定。

第三十八條 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自由職業者未按第三十七條規定考核確認初級職稱的,可在各職稱系列規定的專業工作年限基礎上,相應增加一年的專業技術年限,同等申報中級職稱。其中:全日制大專畢業生從事本專業或相近專業滿9年;全日制大學本科畢業生從事本專業或相近專業滿6年;取得全日制碩士學位從事本專業或相近專業滿3年,可直接申報中級職稱。

第三十九條 專業技術人員因工作崗位變動,新舊崗位所對應職稱不屬于同一系列(專業),應當進行轉評。

專業技術人員申請轉評,須在新崗位工作1年以上,經單位考核合格,能履行相應崗位職責,并取得新崗位工作業績,方可參加同一級別的職稱考試或評審,并按新系列(專業)標準條件申報材料。實行考評結合的系列(專業),應當先通過同一級別(專業)考試。

申請轉評人員應提交崗位變動后專業技術工作能力、業績情況等材料,所在單位人事部門應提供專業技術工作崗位變動有關證明材料。專業技術人員任職年限可按轉評前后實際受聘擔任相應專業技術職務工作的年限累計計算。

未經轉評的人員,不得跨系列(專業)申報高一級職稱;轉評人員通過評審的次年方可申報高一級職稱,且需提交任現專業技術崗位工作以來的業績成果。

第四十條 從機關調入到企事業單位、轉業安置到我省企事業單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須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滿1年以上,經單位考核和相應級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核同意,可比照同等學歷、資歷人員,按照相應系列(專業)、級別職稱的評審條件和程序申報職稱。

第八章 評審服務

第四十一條 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系列(專業)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全覆蓋、可及性、均等化的要求,打破地域所有制、身份等限制,建立權利平等、條件平等、機會平等的職稱評價服務平臺,簡化職稱申報手續和審核環節,注重延伸和拓展職稱工作的服務范圍。

第四十二條 推進福建職稱網上申報系統建設,全程網上辦理職稱材料填報、部門審核、評審委員庫管理、在線評審、結果公示、數據統計、證書管理等各類職稱業務,實現信息化、網絡化、無紙化職稱評審。

第四十三條 健全專業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對接職稱評審信息化管理系統,開展職稱證書查詢驗證服務,積極探索實行職稱電子證書。電子證書與紙質證書具有同等效力。

第四十四條 本單位不具備評審條件的,可委托具有相應評審權的地區、部門或單位代為評審。

(一)設區市級以下專業技術人員需委托其他設區市或省直有關廳(局)評審的,須經設區市級人社職改部門出具委托評審函。

(二)縣級以下專業技術人員需委托其他縣或市直有關單位評審的,須經縣級人社職改部門出具委托評審函。

(三)省直有關部門專業技術人員需跨廳(局)評審職稱的,須經主管單位人事部門出具委托評審函。

(四)我省尚不具備評審條件需委托省外(含中直在閩單位)評審職稱的,應經省直各系列(專業)主管部門審核提出意見,報省職稱改革工作辦公室同意并出具委托評審函。

(五)中央和國家部委屬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含駐閩部隊專業技術人員)需委托我省評審職稱的,應經中央和國家部委(企業)人事部門審核同意,可按管理權限直接委托我省相應系列(專業)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

未按要求委托評審的,評審結果無效。

第四十五條 積極推進跨區域職稱互認,對從外省流動到我省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符合我省評價標準的,其在外省通過社會化評審方式取得職稱的,一般根據人事隸屬關系,按照職稱管理權限,由調入地相應級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具有相應職稱評審管理權限的部門予以確認,確認的職稱應與其在省外取得職稱的系列(專業)、級別相同。

第四十六條 在軍隊擔任專業技術職務或者取得國家承認的職稱(含軍隊非現役文職人員),轉業到地方從事相關專業技術工作,按照相關規定確認后,其原有職稱依然有效。

第四十七條 申請省外調入及軍隊轉業職稱確認,應同時具備如下條件:

(一)原省外取得的職稱,須是按照國家職稱政策規定經過評定程序,并被具有職稱管理權限部門核準的職稱;

(二)來閩后仍從事所取得職稱相符的專業技術工作;

(三)與現工作單位依法簽訂勞動(聘用)合同或工作協議,并依法繳納社會保險。

來閩后不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未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同意和辦理委托評審手續(含本人戶口在省外的專業技術人員),自行在省外申報職稱并取得專業技術資格的不予確認。

第四十八條 省外調入及軍隊轉業職稱確認須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個人向所在單位提出確認申請,按照相關規定提交職稱證書、《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表》、勞動(聘用)合同或調令等材料,并填寫《福建省專業技術資格確認審核表》;

(二)申請人所在單位對申報人提交的材料認真核實,并按照職稱管理權限,報送主管部門審核;

(三)主管部門對申請人材料進行核實后,根據申請的職稱級別,按照職稱管理權限,逐級報送相應級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核。

(四)具有職稱確認權限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核確認后,換發我省職稱證書。取得職稱的時間,從省外通過評審或確認取得該職稱之日起計算。

(五)省外或軍隊職稱經確認后,方可按有關規定聘任相關專業技術職務。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在受理和核實確認材料時,根據申報人的工作實績出具客觀、準確的核實意見,如對申報人提交材料真實性有疑問,可要求申報人出具相關的鑒定證明。

第九章 紀律與監督

第四十九條 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系列(專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職稱評審工作的監督檢查。

被檢查的單位、相關機構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與職稱評審有關的資料,不得拒絕檢查或者謊報、瞞報。

第五十條 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系列(專業)主管部門應加強對評委會的指導、監督、檢查,通過質詢、約談、現場觀摩、查閱資料等形式,建立和實行重點監督檢查制度。評審期間,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可根據需要,建立重點檢查及隨機抽查制度,派出聯絡員參加評審工作,指導評委會評審工作,監督評審程序,檢查、核實評審結果,反饋評審信息,幫助解決評審中遇到的問題。

第五十一條 職稱評審材料申報實行層級負責制。申報人對申報單位負責,申報單位對各級評委會組建部門負責,各級評委會組建部門按管理權限對相應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或相應系列(專業)職改部門負責。發現申報材料弄虛作假等行為,可采取通報、處分等方式層層問責。申報單位審查不嚴的,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或評委會組建部門可視情形進行通報批評,并就申報單位及其主要責任人員的問題向其主管部門及相關監督部門提出處理意見。

第五十二條 評審會議實行封閉管理,評審專家名單不對外公布。職稱評審委員會辦事機構應當對評審專家和工作人員進行廉政和保密教育,簽訂廉政保密承諾書。參加職稱評審會議的工作人員和評審專家要認真履行職責,恪守職業道德,嚴守評審紀律,遵守保密規定。評審委員會及其專業(學科)評議組人員與申報人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客觀公正的,應當申請回避。參加抽取和聯系評審專家的人員,對隨機抽取產生的專家名單負有保密責任;評審專家對參與評審、評審過程和評審結果負有保密義務。

第五十三條 凡與評審工作有關的人員,不得利用職務之便為本人或他人評定職稱謀取利益。工作人員違反評審紀律,利用評審工作便利徇私舞弊等違紀違規行為的,應調離評審工作崗位,并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追責;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評審專家違反評審紀律,故意泄露專家身份,或利用職稱評審工作便利為本人或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應取消評審專家資格,不得再參加職稱評審工作;情節嚴重的,通報批評并記入誠信檔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評審委員會違反有關政策規定、評審程序及紀律要求,不能保證評審質量,造成社會不良影響的,應視情節停止評審委員會工作、限期整改,并宣布評審結果無效;情節嚴重的收回評委會組建單位的評審權,并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責任。

第五十四條 各級評委會須嚴格按照本辦法規定的程序和要求開展評審工作,職稱評審認定工作須接受紀檢監察機關和社會監督,評委抽取、評審實施等職稱評審重點環節須相應層級評委會組建單位紀檢人員參與。

建立倒查責任追究機制,對申報材料把關不嚴,違反評審程序和規定,任意擴大評審范圍對象,隨意降低評審條件的評委會及組建單位,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視具體情況停止其評審工作,宣布評審結果無效,直至收回評審權。

第五十五條 申報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剽竊他人作品和學術成果或者通過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職稱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或者評委會組建單位撤銷職稱,2年內不得申報職稱,并記入職稱評審誠信檔案庫,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記錄期限3年。

第五十六條 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系列(專業)主管部門應當依法查處假冒職稱評審、制作和銷售假證等違法行為。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大力查處開設虛假網站、侵害專業技術人才利益等違法行為。

第五十七條 職稱評審辦事機構應當嚴格執行發改、財政部門核準的收費標準,自覺接受監督和審計。嚴禁社會組織以營利為目的開展職稱評審,突出職稱評審公益性,加強評價能力建設,強化自我約束和外部監督。

第十章 附則

第五十八條 本辦法所稱資歷為任職年限,職稱任職年限或任職時間均按周年計算。職稱任職時間計算辦法如下:

(一)經評審取得職稱的,從評委會評審通過之日起算;經考試取得職稱的,從考試最后一天起算;

(二)大、中專畢業生考核確認取得的職稱,從具有職稱管理權限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或職稱系列(專業)主管部門審批之日起算;

(三)實行聘任制的企事業單位,從聘任之日起算。

第五十九條 本辦法中所稱“以上”“以下”均含本級。

第六十條 本辦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關于我省職稱評審的其他文件與本辦法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辦法為準。

編輯推薦:

2023年高級經濟師考試報考指南攻略

(責任編輯:)

2頁,當前第1頁  第一頁  前一頁  下一頁
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 經濟師

        [協議護航班]

        3大核心課程 4大經典課程深度伴學服務協議退費

        1580起

        初級 中級

        545人正在學習

      • 經濟師

        [沖關暢學班]

        8h考點串講 4大經典課程深度伴學服務協議續學

        1080起

        初級 中級

        753人正在學習

      考試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