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的金融創新
金融創新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到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借鑒國際金融創新先進成果的基礎上,我國立足于本國國情,不斷引入和推進金融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一)金融管理制度的發展與創新
我國金融管理制度的創新具體表現在:
1.金融監管制度和模式的創新
我國中央銀行成立以來一直是身兼二任,既是貨幣政策的制定者,又是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者,兩者往往顧此失彼,也有一定的內在沖突。各專業性金融監管機構建立以后,使金融監管更加專業化和科學化,一方面使中央銀行可以專司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的職能,從而提高貨幣政策的效能.完善金融宏觀調控;另一方面使各專業性金融監管機構通過自身建設。加深、做細具體領域的金融監管,使監管更加到位,更有效力。
2.對金融機構的管制有所放松,更趨于市場化
首先是從1987年以后,貨幣當局允許各商業銀行業務交叉,國內各家商業銀行都可以開辦城鄉人民幣、外幣多種業務,公平競爭;同時。企業和銀行可以自由地進行雙向選擇.打破了資金供給制的壟斷格局。金融管制的放松,給國內各家商業銀行造成了一個壓力較大的市場競爭的外部環境,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其次是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管理引入市場化手段。過去的信貸資金管理體制僵化、效率低下,不利于調動基層銀行的經營積極性。在1994年采用"總量控制、比例管理、分類指導、市場融通"的新型管理體制的基礎上,于1998年取消了對于商業銀行的貸款限額管理,對商業銀行實行全面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風險管理、貸款五級分類管理等,使貨幣當局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管理更加規范與科學。
再次是對金融機構的利率管理部分地引入市場機制。早在1996年貨幣當局對金融機構同業拆借利率基本放開,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資金拆借利率的升降;1997年放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回購和現券交易利率;1998年開始對再貼現利率的生成機制進行了改革,對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款利率允許在一定幅度內上下浮動等,增強了利率杠桿的彈性和調節作用。
最后是對混業經營從低層面的嘗試到高層面的啟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金融服務業出現業務綜合化趨勢。盡管我國的金融市場、相關法律等外部環境對于商業銀行開展混業經營的條件還不成熟,但混業經營的趨勢不可阻擋。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金融機構開始了混業經營的嘗試:2002年,中國人壽東莞分公司與農業銀行聯手創辦金融產品,為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2002年年底,中國出現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中信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業務覆蓋銀行、證券、保險、信托、資產管理、期貨、租賃、基金、信用卡等領域。之后,又先后出現光大控股集團、平安控股集團等混業金融機構。2006年在金融市場全面對外開放的形勢下,國家批準國內商業銀行辦理金融租賃公司、金融保險、投資銀行等業務,混業經營從低層面的試點上升到高層面的啟動。
(二)金融幣場的發展與創新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沒有金融市場,資金融通完全依靠財政撥款或銀行間接融資渠道。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努力,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建立并形成了多種類、多層次、初具規模的金融市場體系。
1.票據市場
從1980年起,上海開始進行商業票據貼現業務的試點,1982年,中國人民銀行肯定了成績并推廣經驗,并于1986年正式開辦了對專業銀行貼現票據的再貼現業務,推動了票據承兌貼現和再貼現業務市場的發展。在商業匯票年度簽發量、貼現量不斷創出新高的同時,貼現業務品種日趨多樣化。2002年,各家商業銀行紛紛開拓、創新票據市場業務,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如民生銀行的票據貼現買方付息、外匯票據買斷業務;招商銀行的企業貼現回購、商業匯票保證以及貸款回購協議等,為商業銀行的資產多元化提供了更多的途徑。
2.同業拆借市場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銀行信貸資金管理體制實行的是統存統貸、存貸分離,“打醬油的錢不能打醋”,根本談不上資金拆借。改革開放以后,眾多不同形式的金融機構不斷發展,使信貸資金在使用上出現了時間差、地區差、行業差、項目差,客觀上產生了相互調劑、融通資金的要求。1996年1月,全國統一的資金拆借市場成功地實現了一級交易網絡聯網試運行,生成了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并對外公布,使我國的同業拆借市場從此得以發展并規范運行。
3.證券市場
我國證券發行是從長期國債開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彌補國家建設資金的不足,雖然當時的發行不是市場化發行,但卻為以后國債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工具。1981年,政府發行了文化大革命以來第一次長期國債,隨后,有價證券的發行種類逐漸增多,國債、企業債、金融債等相繼登臺亮相,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企業的發展,增加了更多的直接融資的渠道,也為老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選擇的投資機會。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國家又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少數企業中試行股份制,發行股票,并于1990年在上海、深圳設立兩個證券交易所,實現股票上市交易。在證券市場的建立方面,我國不僅借鑒國外經驗,而且根據中國國情有所創新。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A股、B股市場。在市場結構上形成了以承銷商為主的一級市場;以滬、深兩市交易所為核心、以各地券商營業部為網絡的二級市場。股票市場在建立發展過程中由于受當時的局限性和條件所限,最初設計成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股權分置方式,這有利于當時在資金來源不足的情況下發展股票市場,讓更多的企業上市籌集資金,改進了公司治理結構。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股票市場的規模擴大。這種股權分置方式越來越成為股票市場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導致多年來股市低迷,籌資功能喪失,上市公司治理難以改進。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于2006年啟動了股權分置改革,用近一年的時間基本治愈了這一困擾股市多年的頑癥,同時實施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清欠大股東占款、清理違規擔保等措施。使我國股票市場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機構投資者隊伍迅速壯大,社保基金也已被批準入市。
國債市場也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和創新。2002年,國債市場交易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如降低交易費率、增加超短期的回購品種、開放企業債的回購等,進一步完善了債券市場的融資功能。
4.黃金市場
2002年l0月,封閉了50多年的黃金市場重新開市,這將使我國黃金產業格局發生重大改變,對金融業產生重要影響。隨著黃金衍生產品的大力開發,黃金交易制度的不斷完善,中間商服務的持續改進,黃金將成為投資者新的投資選擇。
(三)金融交易技術的發展與創新
傳統的金融交易技術主要是所謂的“三鐵”,即鐵賬、鐵款、鐵算盤。它是以手工操作、速度慢、效率低、差錯多為特征的。改革創新使計算機及現代通訊技術在金融業中得到廣泛應用,使結算手段、支付手段開始了一場徹底的變革。
1.銀行聯行業務的創新
銀行聯行業務即銀行聯行業務計算機處理系統的開發和衛星通訊的聯網。它實現了一次數據輸入、一條龍處理聯行報單及有關數據,做到了安全、快捷、有效。大大提高了銀行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全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率。2002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中國銀聯公司在上海成立,建立起跨行交換網絡,當年就達到受理銀行卡網點13萬個、特約商戶20萬家。安裝POS機27萬臺、ATM機4.1萬臺,在100個城市實現銀行卡跨行通用。
2.網絡銀行業務從無到有,迅速開展
到2006年底,全國大多數商業銀行擁有自己的網址和主頁。都可以開展網絡銀行業務。1996年,招商銀行成為我國第一家開展網上銀行業務的銀行。隨著網絡銀行的快速發展,電話銀行、自助銀行也應運而生。
電話銀行是_種與電腦網絡連接的系統。通過電話,銀行客戶可以直接辦理有關業務及相關查詢,有的還可以辦理傳真業務。目前,在我國的大中城市中,許多銀行都開辦了此項業務,在極大地方便客戶的同時,也使銀行業務得到了迅速發展。
自助銀行服務是借助于銀行ATM機及電腦網絡系統,由客戶通過計算機的提示,自己操作完成所需要的業務服務的一種新型銀行技術。例如招商銀行"一卡通"的自助繳費、自動轉賬、網上支付、自助貸款等,為商業銀行高效發展、完善服務創出了一條新路。
(四)金融業務與工具的創新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與工具創新是并行的,變化日新月異。從金融機構的負債業務創新看,它先后出現了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保值儲蓄存款、住宅儲蓄存款、委托存款、信托存款、禮儀存款、通知儲蓄存款等新品種;從資產業務看,先后出現了抵押貸款、質押貸款、消費貸款、助學貸款、住房按揭貸款、汽車消費貸款、銀團貸款等新品種。而且。貸款范圍也由過去僅有的國有企業擴大到集體、私營、外資、合資企業甚至個人;從中間業務看,最具代表性的是信用卡業務,從無到有.從單一的消費功能到目前的本、外幣的存取匯兌、貸款、清算、投資、消費一條龍服務,這是我國商業銀行從未有過的新型的金融服務。除此之外,不少銀行還開辦了離岸金融業務、保理業務、循環貸款業務、法人賬戶透支業務、出口退稅賬戶托管業務、標準倉單質押融資業務等。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工具的創新也十分活躍',既有貨幣市場工具的創新,如短期國庫券、商業票據、短期融資債券、回購協議、大額可轉讓存單等;又有資本市場工具的創新,如中長期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受益債券、股票、股權證、基金證券、投資連接保險、分紅型保險等;其中,股票市場的工具創新中,除了引進國際通用的普通股和優先股等吸納性創新外,還有獨具我國特色的B股、法人股權證、國有股權證、內部職工股權證等原始性工具的創新,極大地豐富了資本市場的投資品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