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與農業科技推廣
考試內容:農業科技進步的內涵、特點與內容,農業科技進步的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農業科技進步對于農業發展的作用,農業技術推廣的內涵和職能,農業技術推廣的一般程序,了解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
一、農業科技進步的內涵與特點
農業科技進步是指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創造、掌握和應用生產效率更高的科學技術,以替代生產效率較低的技術的過程。廣義的農業科技進步,既包括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即自然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包括農業經濟管理即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狹義的農業技術進步僅包括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按技術進化程度的不同分為:技術進化和技術革命。技術進化是對原有技術或技術體系的改革創新,例如新品種的育成和使用、施肥方法的改進、灌溉技術改進等;技術革命是技術或技術體系發生質的變革,其結果往往是原有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如雜交水稻技術、轉基因技術、農業生物技術等。
農業科技進步的特點:第一,綜合性:涉及多方面領域。第二,漸進性:研究周期長,漸進式的技術進步。第三,區域適應性:農業科技應用因區域自然條件而不同。第四,應用的不確定性:農業科技應用存在自然風險和經濟風險。
二、農業科技進步的內容
農業科學技術體系包括農業技術科學、農業工程科學和農業經濟科學。農業科技進步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品種改良、作物栽培、畜禽飼養、水產養殖、病蟲害防治;第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工具、農業基礎設施、農用能源;第三,農業管理技術的進步;第四,農業生產者和管理者的技術進步:勞動技能、管理技能。
三、農業科技進步的內部動力與外部動力
內部動力:產量目標、質量目標、利潤目標、產品競爭力目標
外部動力:農村產業結構變革、農業產業化經營、城鎮化發展、農業外貿、農業現代化
四、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的作用
農業科學技術是農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農業生產力發展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因素。其作用表現在: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宏觀經濟管理水平,提高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
五、農業技術推廣的內涵與職能
農業技術推廣是指使用試驗、示范、宣傳等手段,將所取得的農業科技成果向農業生產實踐轉移和擴散,是把農業科學技術這個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是聯系農業科學技術研究、生產技術開發與農業生產實踐的橋梁。
基本職能:第一,催化職能。包括傳達式推廣和教育式推廣,前者是簡單地把新技術信息簡單地從研究者手中傳導到潛在的使用者那里;后者不僅包括信息傳達,還包括幫助推廣對象掌握怎么樣使用新技術。第二,反饋職能。反饋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信息,利于更好的研究。
六、農業技術推廣的一般程序
五個階段:
第一,選定推廣項目:推廣項目主要包括以下來源:科研成果、引進技術、農民生產經驗、推廣部門技術改造。
第二,推廣試驗:小區試驗、不同地區推廣試驗。從科研到生產的關鍵環節。
第三,示范:選擇示范田和示范戶,直接向農民傳授操作方法。
第四,推廣:通過示范證明該項技術在當地的推廣價值后,進行大面積推廣。
第五,反饋和改進研究:將試驗、示范及推廣的信息反饋給科研部門。
七、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主體(推廣組織和技術潛在使用者)、內容(農業新技術的供給和需求)、客體(農業科技成果)。高效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條件:公共部門支持、全國統一化組織、專業化推廣人員、推廣體系與研究體系的密切聯系。
八、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情況
我國的農業推廣機構建立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目前已形成了以政府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專群結合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從省級到絕大部分鄉鎮都設有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政府系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按專業類型包括種植業技術推廣體系、畜牧業技術推廣體系、水產技術推廣體系、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林業和水利技術推廣體系等五大體系。
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采用的主要是傳遞服務模式,這種模式在實踐中主要表現形式就是項目推廣模式。項目推廣是以推廣項目的形式來推廣技術。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市場機制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發揮了作用,部分農業技術成果開始進入了市場,出現了技術承包型、技術轉讓型、技術咨詢型等多種技術推廣模式。新階段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在穩定國家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基礎上,建設由國家、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協會等辦的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