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財政政策乘數與時滯
(一)財政政策的乘數
財政政策乘數,是用來研究財政收支變化對國民收入的影響。財政政策乘數具體包括稅收乘數、政府購買支出乘數和平衡預算乘數。
1.稅收乘數
稅收乘數是指收入變動與引起這種變動的稅收變動的比率。即:
稅收乘數KT=國民收人變動率△Y/稅收變動率△T=b/(1-b)。
其中,b代表邊際消費傾向,下同。
稅收乘數表明稅收的變動(包括稅率、稅收收入的變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程度。其特點和作用是:
(1)由于稅收增加會減少社會總需求,進而減少國民收入,所以,稅收乘數KT為負數。稅收乘數是負值,說明稅收增減與國民收入變動呈反方向變動。
(2)政府增稅時,國民收入減少,減少量為稅收增量的b/(1—b)倍。如果邊際消費傾向b為0.8,則稅收乘數為-4。這說明,如果政府采取減稅政策,雖然會減少財政收入,但將會成倍地刺激社會有效需求,從而有利于民間經濟的增長。
2.政府購買支出乘數
政府購買支出乘數是指收入變動與引起這種變動的政府購買支出變動的比率。即:
政府購買支出乘數KG=國民收入變動率△Y/政府購買支出變動率/△G=1/(1一b)
政府購買支出乘數表明購買性支出變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程度。其特點和作用是:
(1)政府購買支出是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政府購買支出增加會引起國民收入增加,所以,政府購買支出乘數KG為正數。這說明購買支出增減與國民收入變動呈正方向變動。
(2)政府增加購買性支出時,國民收入增加,增加量為支出增量的1/(1一b)倍。如果邊際消費傾向b為0.8,則購買性支出乘數為5。
(3)同稅收乘數比較,購買性支出乘數大于稅收乘數。這說明增加財政支出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大于減稅政策。
3.平衡預算乘數
平衡預算乘數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即政府在增加(或減少)稅收的同時,等量增加(或減少)購買性支出,維持財政收支平衡,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程度。即:
平衡預算乘數K b=國民收入變動率/政府購買支出變動率(或者稅收變動率)
=△Y/△G(△T)=(1一b)/(1一b)=1
平衡預算乘數表明,即使增加稅收會減少國民收入,但如果同時等額增加政府支出,國民收入也會等額增加。這意味著即使實行平衡預算政策,仍具有擴張效應,其效應等于1。
財政乘數效應表明:當政府投資或支出擴大、稅收減少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擴大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擴張效應,當政府投資或支出減少、稅收增加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收縮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緊縮效應。
(二)財政政策時滯
財政政策的實施一般會產生下列五種時滯,依次為認識時滯、行政時滯、決策時滯、執行時滯以及效果時滯。
認識時滯。這是指從經濟現象發生變化到決策者對這種需要調整的變化有所認識所經過的時間。這段延遲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于行政部門掌握經濟信息和準確預測的能力。
行政時滯。也稱為行動時滯,這是指財政部門在制定采取何種政策之前對經濟問題調查研究所耗費的時間。
決策時滯。這是指財政部門將分析的結果提交給立法機關審議通過所需要的時間。
執行時滯。這是指政策議案在立法機關批準后交付有關單位付諸實施所需要的時間。
效果時滯。這是指政策正式實施到已對經濟產生影響所需要的時間。
上述五種時滯中,又可分為內在時滯和外在時滯。認識時滯和行政時滯,只涉及行政單位,而與立法機關無關,即這兩種時滯只屬于研究過程,與決策機關沒有直接關系,在經濟學上一般被稱之為內在時滯。內在時滯的長短,一方面取決于財政部門收集資料、研究情況所占用的時間以及采取行動的效率;另一方面取決于當時的政治與經濟目的,特別是當存在希望實現多個目標情況下,必須對政策目標的優先順序進行選擇。與內在時滯相對應,決策時滯、執行時滯和效果時滯,被稱為外在時滯,是指從財政當局采取措施到這些措施對經濟體系產生影響的這一段時間。這三種時滯與決策單位發生直接關系,而且直接影響社會的經濟活動。由于經濟結構和經濟主體的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很難預測,因此,外在時滯可能會更長。
財政政策時滯的存在,對財政政策的實施效果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在經濟周期從蕭條走向復蘇階段,政府為加快經濟復蘇實行了擴張性財政政策,但因財政政策時滯的存在,使財政政策在經濟已經自發運行到高漲階段時才開始發揮作用,而這時的財政政策將會增加當時經濟運行中通貨膨脹的壓力;相反,在經濟周期高漲階段,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而采取的緊縮政策,可能直到經濟自發走向蕭條時才開始發揮作用,而這時的財政政策將會使已經出現衰退的經濟運行更趨嚴重。因此,財政政策時滯的存在,可能使財政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與政策制定初衷相反的效果。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