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生兒及新生兒疾病患兒的護理
1.新生兒分類
(1)根據胎齡:(∞,37周)早產兒[37周,42周)足月產兒[42周,∞)過期產兒
根據體重:(∞,2500g)低出生體重兒[2500g,4000g]正常出生體重兒(4000g,∞)巨大兒
(∞,1000g)超低出生體重兒;[1000g,1500g)極低出生體重兒;
(2)根據出生體重和胎齡關系分類(A:同胎齡兒平均體重)
(∞,10%,A)小于胎齡兒(SGA)[10%A,90%A]適于胎齡兒(AGA)(∞,10%A,)大于胎齡兒(AGA)
*足月小樣兒:胎齡已足月而體重在2500g以下
(3)高危兒:已發生或可能發生危重情況而需要密切觀察的新生兒;
包括:①母親異常妊娠史的新生兒;②異常分娩的新生兒;③出生時有異常的新生兒
2.正常足月兒:胎齡滿37-42周出生,體重在2500-4000g,無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產嬰兒。
(1)特點
①心率:120-140次/分,血壓70/50mmHg
②24小時內排尿,若出生后48小時無尿需要檢查原因
③足月兒出生時原始神經反射:覓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交叉伸腿反射;
正常陽性反射:巴氏征、克氏征、佛斯特征
*適中溫度(neutral environment temperature,NET):維持正常體核及皮膚溫度的最適宜的環境溫度,在此溫度下身體耗氧量最少,蒸發散熱量最少,新陳代謝最低。新生兒適中溫度與胎齡、日齡和出生體重有關。
(2)幾種特殊生理狀態:①生理性體重下降;②生理性黃疸;③乳腺腫大;④馬牙、螳螂嘴;⑤假月經;⑥粟粒疹
3.早產兒特點
*呼吸暫停(apnea):早產兒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呼吸淺表而不規則,常出現呼吸暫停現象,即呼吸停止時間達15-20秒,或雖不到15秒但伴有心率減慢(<100次/分)并出現發紺即四肢肌張力的下降。
4.早產兒的護理
【常見護理診斷/問題】
(1)體溫過低 與體溫調節功能差有關
(2)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 與吸吮、吞咽、消化功能差有關
(3)自主呼吸障礙 與呼吸中樞不成熟、肺發育不良、呼吸肌無力有關
(4)有感染的危險 與免疫功能不足及皮膚黏膜屏障功能差有關
【護理措施要點】
(1)維持體溫恒定:①體重小于2000g者,盡早置嬰兒暖箱保暖
②室溫24-26℃、相對濕度55%-65%
(2)合理喂養:①早產兒配方乳
②吸吮能力差和吞咽不協調:間歇/持續鼻飼喂養
③能量不足者以靜脈高營養補充并合理安排、詳細記錄
④及時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
(1)維持有效呼吸:①保持呼吸道通暢,仰臥時在肩下放置小的軟枕
②發紺及時查因并吸氧,維持動脈氧分壓50-80mmHg或經皮血氧飽和度90%-95%,一旦改善癥狀立即停用
(2)密切觀察病情,加強輸液管理
(3)預防感染
(4)健康教育
(5)發展性照顧:目標使小兒所處的環境與子宮內盡可能相似,并幫助小兒以有限的能力適應宮外的環境
1.新生兒窒息
新生兒窒息(asphyxia of newborn):胎兒因缺氧而發生宮內窘迫或娩出過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環障礙,以致出生后1分鐘無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規律性呼吸,而導致低氧血癥和混合型酸中毒。
【病因】:①孕母因素;②胎盤和臍帶因素;③分娩因素;④胎兒因素;(P162)
【病理生理】:呼吸改變(原發性呼吸暫停>繼發性呼吸暫停)>各器官缺血缺氧改變>血液生化和代謝改變
【臨床表現】
(1)胎兒缺氧:宮內窒息,胎動增加、心率加快(>160次/分)>胎動減少甚至消失、胎心率減慢或不規則
(<100次/分)、羊水被胎糞污染成黃綠色或墨綠色
(2)Apgar評分:
a.評分標準
b.評分:0~3重度窒息;4~7輕度窒息;8~10 正常
c.測量時間:出生1分鐘、5分鐘、10分鐘
(3)各器官受損表現
【常見護理診斷/問題】
(1)自主呼吸障礙 與羊水、氣道分泌物吸入導致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有關
(2)體溫過低 與缺氧有關
(3)焦慮 與病情危重及預后不良有關
【治療要點/護理措施】
及時復蘇ABCDE復蘇方案
A(airway) 清理呼吸道{根本}
①置于遠紅外臺或預熱的保暖臺上
②溫熱干毛巾揩干頭部及全身
③體位:肩部墊高2-2.5cm,頸部輕微伸仰
④立即吸盡口、咽、鼻粘液,吸引時間不超過10s,先吸口腔再吸鼻腔粘液
B(breath) 建立呼吸,增加通氣{關鍵}
①觸覺刺激:拍打足板,按摩嬰兒背
②正壓通氣:面罩或插管
C(circulation) 維持正常循環,保證足夠心搏出量
*條件:氣管插管,正壓通氣30s后心率小于60次/分
或 心率在60次/分不在增加
*方法:雙拇指并排或重疊于患兒胸骨體下1/3處,其他手指圍繞胸廓托在后背
90次/分(每按壓3次,正壓通氣1次)
深度1.5-2cm
D(drug) 藥物治療
*腎上腺素:胸外心臟按壓30s不能恢復正常循環
*擴容劑
E(evaluation and environment) 評估和環境(保溫){貫穿}
*評估:體溫、呼吸、心率、血壓、尿量、膚色、窒息導致的神經系統癥狀
酸堿失衡、電解質紊亂、大小便異常、感染和喂養
1.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HIE)
【病因】
(1)缺氧:①圍生期窒息(主要);②反復呼吸暫停;③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④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臟病
(2)缺血:①心跳停止或嚴重的心動過緩;②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圍循環衰竭
【臨床表現】
【治療要點】
(1)支持方法:①供氧:保持PaO2>50-70mmHg,PaCO2<40mmHg;
②糾正酸中毒:碳酸氫鈉
③維持血壓: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④維持血糖在正常高值
⑤補液
(2)控制驚厥:首選苯巴比妥鈉
(3)治療腦水腫:呋塞米、甘露醇
(4)亞低溫治療:人工誘導體溫下降2-4℃,全身性/頭部降溫
【常見護理診斷/問題】
(1)低效性呼吸形態 與缺血缺氧導致呼吸中樞損害有關
(2)潛在并發癥:顱內壓增高、呼吸衰竭
(3)有失用綜合癥的危險 與缺血缺氧導致的后遺癥有關
【護理措施】
*亞低溫治療
降溫(運用循環水冷卻法進行選擇性頭部降溫)>維持(34-35℃)>復溫(體溫上身溫度不低于每小時0.5℃)>監測
1.新生兒黃疸
【病因】
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①膽紅素生成較多; ②運轉膽紅素能力不足;
③肝功能尚未完全發育; ④肝腸循環旺盛
【分類】
(1)生理性黃疸:特點①生后2-3d內出現,4-5d達到高峰;②一般情況良好;③足月兒在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延至3-4周;③血清膽紅素上限:足月兒<12mg/dl,早產兒<15mg/dl
(2)病理性黃疸
1)特點①出生后24H內出現;②程度重,血清膽紅素>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過5mg/dl;③持續時間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④退而復現;⑤血清結合膽紅素>1.5mg/dl
2)主要原因
感染性:新生兒肝炎
新生兒敗血癥
非感染性:新生兒溶血癥
膽道閉鎖(2周后出現并進行性加重,糞由黃轉白,肝進行性增大逐漸發展呈肝硬化)
母乳性黃疸(與生理性黃疸重疊且持續不退,一般狀況良好,黃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
3天,黃疸下降即可確診)
遺傳性疾病(如紅細胞G6PD缺陷)
藥物性黃疸
【治療要點】
(1)病因治療
(2)藍光療法、提早喂養、保持通便
(3)護肝
(4)支持療法(控制感染、注意保暖、提供營養、糾正酸中毒和缺氧)
(5)降低游離膽紅素(酶誘導劑、血漿、白蛋白)
1.新生兒溶血病
新生兒溶血病(HDN):母嬰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循環,發生同種免疫反應導致胎兒、新生兒紅細胞破壞而引起的溶血。
【病因和發病機制】
(1)ABO血型不合:多為母親O型,嬰兒A型或B型;50%在第一胎可發病
(2)Rh血型不合:一般不在第一胎發生;多發生在Rh陰性母和Rh陽性兒中,但也可能發生在母嬰均為陽性時
【臨床表現】
(1)Rh溶血比ABO溶血更嚴重
(2)臨床表現
1)黃疸(24H內出現并迅速加重)
2)貧血
3)肝脾腫大
4)膽紅素腦病(出生后2-7d,早產兒尤易)
(3)膽紅素腦病(核黃疸)典型臨床表現
【治療要點】
(1)產前治療:孕婦血漿置換術、宮內輸血
(2)新生兒治療:換血療法、光照療法、糾正貧血、對癥治療
【護理措施】
(1)密切觀察:①注意皮膚黏膜、鞏膜色澤,評價進展情況
②如出現拒食嗜睡、肌張力減退等膽紅素腦病的早期表現,立即通知醫生做好搶救準備;
③觀察大小便量、次數及性質,若胎糞延遲排出則予灌腸
(2)喂養:調整方式,保證攝入
(3)病因護理(預防核黃疸):①光照療法和換血療法;
②遵醫囑予白蛋白和酶誘導劑:
③合理安排補液計劃,切記快速輸入高滲性藥物;
(4)健康教育:①母乳性黃疸:囑可繼續母乳喂養;若仍有黃疸,可改為隔次母乳喂養逐步過渡到正常母乳喂養;若黃疸較重,一般情況較差,可考慮暫停母乳喂養
②紅細胞G6PD缺陷者忌食蠶豆及其制品
③出現膽紅素腦病者注意后遺癥,做好康復治療和護理
2.新生兒敗血癥
早發型敗血癥7d遲發型敗血癥
【病因與發病機制】
(1)自身因素:新生兒免疫功能不完善、屏障功能差
(2)病原菌: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為主
(3)感染途徑:產前(孕婦明顯感染)、產中(產道感染)、產后(細菌侵入)
【臨床表現】 無特征性
【輔助檢查】 血培養
【治療要點】 ①抗菌治療(早期、聯合、足量、靜脈);②對癥、支持治療
【護理措施】
(1)維持體溫恒定
(2)保證抗菌藥物有效進入體內,主要藥物毒副作用
(3)及時處理局部病灶
(4)保證營養供給
(5)觀察病情:①面色青灰、嘔吐、腦性尖叫、前囟飽滿、兩眼凝視>有腦膜炎可能
②面色青灰、皮膚發花、四肢厥冷、脈搏細弱、皮膚有出血點>感染性休克或DIC
(6)健康教育:正確喂養、保持皮膚清潔
3.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neonatal cold injure syndrome):簡稱新生兒冷傷,主要由受寒引起,其臨床癥狀為低體溫和多器官功能損傷,嚴重者出現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和水腫,此時又稱新生兒硬腫癥(sclerema neonatorum,SN)
【病因】
(1)新生兒體溫調節和皮下脂肪組成特點:①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②皮膚表面積相對較大,血流豐富;③能量儲備少,產熱不足;④缺乏寒顫等物理產熱方式;⑤皮下飽和脂肪酸比不飽和者多,體溫降低時皮質易發生硬化
(2)寒冷損傷
(3)其他:嚴重感染、早產、顱內出血、紅細胞增多癥……
【臨床表現】
(1)發病初期:體溫降低、吸吮差或拒乳、哭聲弱
(2)病情加重
1)低體溫:體核溫度降至35℃以下,重癥降至30℃
2)硬腫:皮膚硬化&水腫,發生順序:小腿>大腿外側>整個下肢>臀部>面頰>上肢>全身
3)多器官功能損害
4)病情分度:輕度(≥35℃)、中度(<35℃)、重度(<30℃)
【護理措施】
(1)復溫 (2)合理喂養
(3)保證液體供給,嚴格控制補液速度 (4)預防感染
(5)觀察病情 (6)健康教育
最后的最后,2019年護士資格考試章節課“一折特惠”先到先得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