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環評工程師考試沖刺練習《環評案例分析》
案例 安徽“皖電東送”西通道等500kV輸變電工程
1.輸變電工程主要污染因子是什么?主要環境影響是什么?
答:主要污染因子
運營期:電磁環境-工頻電磁場、無線電干擾場(變電所、輸電線路)
聲環境-主變噪聲(變電所)、電暈產生的可聽噪聲(輸電線路)
水環境-生活污水、油污水(變電所)
景觀影響-影響景觀(輸電線路)
施工期:聲環境-施工噪聲(變電所、輸電線路)
水環境-生活污水(變電所、輸電線路)
生態環境-植被破壞、土地占用、水土流失(變電所、輸電線路)
社會環境-拆遷安置(變電所、輸電線路)
主要環境影響:
施工期主要環境影響:土地占用、拆遷安置、植被破壞、施工噪聲、施工揚塵、固體廢棄物、施工廢水和施工人群生活污水的排放,線路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
運行期主要環境影響:工頻電場、工頻磁場、無線電干擾、噪聲、運行噪聲及生活污水等。
2.如何確定輸變電工程的評價范圍,評價等級?
答:輸電線路評價范圍
(1)工頻電場、磁場的評價范圍:輸電線路走廊兩側30m 寬帶狀區域。
(2)無線電干擾評價范圍:輸電線路走廊兩側2000m 帶狀區域。
(3)噪聲評價范圍:輸電線路走廊兩側30m 寬帶狀區域(教材)。
變電站評價范圍
(1)工頻電場、磁場的評價范圍:以變電站站址為中心的半徑50m 范圍內區域。
(2)無線電干擾評價范圍:變電站外距離圍墻2000m 或距離最近帶電構架2000m 內區域。
(3)廠界噪聲評價范圍:廠界圍墻外1m,環境噪聲為廠界圍墻外200m(100m-教材) 范圍內。
自然、生態環境
以線路中軸線各向外延伸300m 作為生態環境調查的重點區域。以變電站建站所利用的土地區域及區域生態完整性所涉及區域作為生態環境調查的重點區域。
評價等級:
電磁環境影響評價:執行《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按照該規范規定的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深度進行。
聲環境影響評價:由于輸變電工程噪聲源強較低,對居民區聲環境影響較小,因此聲環境影響評價等級按三級評價。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線路不經過生態敏感區,工程影響范圍小于20Km2,工程建設也不會使沿線的生物量和物種多樣性有明顯減少,因此,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非污染物》(HJ/T19-1997)的規定,評價等級可從簡,不作分級評價,僅進行一般分析。
施工期不作等級評價,僅進行一般分析。
3.輸變電工程工程分析的基本內容?
答:
(1)選線選址與產業政策及規劃的相容性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及所涉地區的相關規劃,包括國家和省、市的產業政策、社會發展規劃、電力規劃、城市規劃、生態功能區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從可持續發展戰略角度出發,分析評價輸變電工程與相關產業政策及相關規劃是否相容,是否滿足環保、規劃、土地等相關部門對工程提出的合理要求,并對工程的線路形式(單回路或雙回路等)比選、線路路徑、站址及總圖方案布置的環境合理性、需回避的環境敏感目標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做出定性的分析評價,給出措施建議,必要時提出工程線路或站址選擇或調整的避讓距離要求。
(2)環境影響因素分析
對工程在建設期的噪聲、揚塵、棄渣、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生態破壞等環境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運行期的環境影響因素分析以正常工況為主。分析各環境影響因素,包括輸變電電磁環境、生態、噪聲、廢水、水土流失等的產生、排放、控制情況。
對輸變電電磁環境因子及噪聲源應表明其源強及分布,對廢水排放源應說明種類、數量、成分、濃度、處理方式、排放方式與去向等。
(3)生態影響途徑分析
主要從選線選址、施工組織、施工方式、敏感目標的誘導影響等方面分析輸變電工程在建設期的生態影響途徑。
對運行期應主要從運行維護角度分析輸變電工程的生態影響途徑。
(4)污染因子產生或排放量的核算
對各污染因子的產生或排放點位、量、方式、影響范圍(搬遷范圍)進行核算和統計分析,并對確定的最強產生或排放點位、量及其影響范圍進行重點核算和統計分析。
(5)環境保護措施
對工程全過程擬采取的環境保護和恢復措施按環境要素分類予以描述。
【輸變電工程工程分析的內容】工程概況、工藝流程、主要設備、總平面布置圖、技術經濟指標、路徑方案、施工工藝、桿塔和基礎工程占地、對公路、鐵路、電力線的交叉跨越、河流的跨越、污染源分析、環保目標。
4.輸變電工程現狀監測內容,監測布點原則是什么?
答:輸變電工程現狀監測內容:
(1)地面1.5m高度處的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
(2)0.5MHz頻段的無線電干擾場強值;
(3)等效A聲級。
監測布點原則:
每個變電所圍墻外1m處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設4個點,關心點設1個,共5個監測點。輸電線路沿線的主要居民點及學校布設監測點。
5.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是什么?
答:對環境敏感點,特別是沿線居民進行達標分析。
6.輸變電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主要設置哪些專題?
答:
1.前言 8.所址及線路路徑合理性分析
2.編制依據 9.環境污染防治措施
3.工程概況 10.環境管理與監測計劃
4.區域環境概括 11.環保投資估算及損益分析
5.運行期環境影響評價 12.拆遷安置
6.施工期環境影響評價 13.公眾參與
7.水上保持及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14.結論和建議
7.如何對輸變電工程選址、選線進行合理性分析?
答:對所址及線路路徑通過與規劃、法規、產業政策相容性分析,并對推薦方案進行合理性分析,說明推薦方案選擇是合理的。
8.輸變電工程的環境敏感區域和保護目標有哪些?
答:輸變電工程的環境敏感區域建議結合評價范圍做答。
變電工程的保護目標:評價區內的居民點、學校及自然保護區。
9.如何開展輸變電工程公眾參與工作?
答:采用張貼公示及將環評簡寫本在網上公示等形式,向受項目影響的地區公眾公開項目建設及環評信息,同時采用調查表的形式對項目區公眾進行公眾意見調查。
10.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答:對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的影響、對林業資源的影響、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及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
11.輸變電工程噪聲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答:對線路沿線、變電所周邊環境敏感目標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
12.輸變電工程電磁場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及主要內容有哪些?
答:輸變電工程電磁場環境影響評價采用類比分析和理論計算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預測。
對線路沿線、變電所周邊環境敏感目標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
13.輸變電工程施工期的主要環境影響是什么?
答:施工期主要環境影響:土地占用、拆遷安置、植被破壞、施工噪聲、施工揚塵、固體廢棄物、施工廢水和施工人群生活污水的排放,線路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
14.輸變電工程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的主要方法和內容有哪些?
答:調查內容
(1)自然環境調查:調查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象、土壤基本情況。調查中須特別注意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極端問題,如最大風級、最大洪水。
(2)生態系統調查:生態環境現狀調查首先須分辨生態系統類型,包括陸地生態與水生生態系統,自然生態與人工生態系統,然后對各類生態系統按識別和篩選確定的重要評價因子進行調查。陸地自然生態系統的調查包括植被(覆蓋率、生產力、生物量、物種組成);動、植物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法定保護生物和地方特有生物的種類、種群、分布、生活習性、生境條件、繁殖和遷徙行為的規律;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特點、結構及環境服務功能,穩定性與脆弱性;與其他生態系統關系及生態限制因素等。
(3)區域資源和社會經濟狀況調查:包括人類干擾程度(土地利用現狀等)、資源賦存和利用,如果評價區存在其他污染型工、農業,或具有某些特殊地質化學特征時,還應該調查有關的污染源或化學物質的含量水平。
(4)區域敏感保護目標調查:即調查地方性敏感保護目標及其環保要求。
(5)區域土地利用規劃、發展規劃、環境規劃的調查。
(6)區域生態環境歷史變遷情況、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自然災害等。
調查方法
(1)收集現有資料。從農、林、牧、漁業資源管理部門、專業研究機構收集生態和資源方面的資料,包括生物物種清單和動物群落,植物區系及土壤類型地圖等形式的資料;從地區環保部門和評價區其他工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收集有關評價區的污染源、生態系統污染水平的調查資料、數據。
(2)收集各級政府部門有關土地利用、自然資源、自然保護區、珍稀和瀕危物種保護的規劃或規定、環境保護規劃、環境功能區劃、生態功能規劃及國內國際確認的有特殊意義的棲息地和珍稀、瀕危物種等資料,并收集國際有關規定等資料。
(3)野外調查。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需要進行評價區現場調查,取得實際的資料和數據。評價區生態資源、生態系統結構的調查可采用現場踏勘考察和網格定位采樣分析的傳統自然資源調查方法。在評價區己存在污染源的情況下,或對于污染型工業項目評價,需要進行污染源調查。根據現有污染源的位置和污染物環境輸送規律確定采樣布點原則,采集大氣、水、土壤、動植物樣品,進行有關污染物的含量分析。采樣和分析按標準方法或規范進行,以滿足質量保證的要求和便于幾個棲息地、幾個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比較。景觀資源調查需拍照或錄像,取得直觀資料。
(4)收集遙感資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統,并進行野外定位驗證(“3S”技術),可采集到大區域、最新最準確的信息。
(5)訪問專家,解決調查和評價中高度專業化問題(如物種分類鑒定)和疑難問題。
(6)采取定位或半定位觀測。如候鳥遷徙等。
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環評師考試報考指南 環評師考試培訓 環評師教材 綱
(責任編輯:何以笙簫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