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
滿分100分 時限150分鐘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應考者閱讀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測試。
2.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參考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資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給定資料
1.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新農村建設的急需——雙向的渴求促使2006年啟動的大學生“村官”計劃一年比一年火熱。中共中央組織部下發《長效機制的意見》,希望加快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的制度化步伐。
中組部負責人就此答記者提問時說,從2008年開始,中國計劃連續用5年時間,每年從各地選聘2萬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總數累計達10萬人。
通過考試的大學生到達鄉村基層后,一般會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村委會主任助理等職,任期為3年。對于他們任期屆滿后的出路,中組部負責人說,對表現優秀、擔任村“兩委”主要負責人的大學生“村官”,鼓勵他們長期在農村基層干部崗位上建功立業;對于表現優秀、聘期考核合格的大學生“村官”,可以享受公務員報考的優惠政策。
2009年5月5日啟動的北京市面向2006年到村任職大學生“村官”定向招考公務員工作,印證了這一點。有資格參加這個考試的,都是已經完成了首期3年聘任協議的“村官”們,他們有機會獲得258個公務員崗位中的一個。盡管競爭依然激烈,但比起社會上的公務員公開招考,門檻已然降低了許多。而且,北京市規定:在這次公務員定向招考中,在村任職期間表現優秀的大學生村官,可以獲得5到15分不等的加分。
有朝一日的“鯉魚躍龍門”,無疑是吸引大學畢業生們積極報考“村官”的重要動機,但也有很多人希望把村官的寶貴經歷好好經營起來,當做人生一次重要的歷練。
2.2008年8月,劉丹從沈陽師范大學畢業后,參加了首批選聘優秀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的選拔,被安排到丹東邊境經濟合作區安民鎮金安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劉丹告訴記者:“我是在城市長大的,剛到村里工作的時候,總有一點不適應,心里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夠為村里做些什么,不知道這里是否能夠讓自己一展所長。開始的工作很簡單,將村務和黨務工作一點點地錄入電腦。但就是這樣簡單的工作,也同樣得到了村里干部的肯定,他們贊揚說,研究生就是不一樣。現在想想,那時的贊揚更多的是鼓勵,但正是這些肯定和鼓勵,支持我克服了最初的陌生感,逐漸習慣了村里的工作和生活。”
劉丹剛上任不久,就參與了一項艱巨而具體的工作:浪東公路村民的動遷。雖然此前她對動遷工作的難度和復雜性有一定的了解和思想準備,還特意查找有關資料。然而,自以為胸有成竹的她在事實面前還是有些措手不及:“動遷工作是具體而細化的,籬笆多少錢一米?什么樣的房子算是人居、什么樣的房子又算是棚廈?就連豬圈和狗窩都具體地算了價錢。更艱難的是有些住戶,連門都不讓進。基層工作直接面對百姓的具體問題,這些問題,關乎著百姓的衣食住行。”她深深地感到了自己身上的擔子重了。
遼寧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趙戰鼓說,有組織、有計劃地選聘優秀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既有利于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改善村干部隊伍結構,又可以為新農村建設輸送生力軍,為保持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遼寧省各級黨委、政府悉心培養放手使用,保證了選聘生創業有舞臺、發展有空間。各市普遍建立了選聘生“3+1”結對幫帶模式,對選聘生實施定向培養、定崗鍛煉、定期考察,并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項目,在政策咨詢、技術培訓和市場開拓方面提供服務。沈陽市要求選聘生要“講三情、過三關、補三課”,為履行村官職能做好積累。大連市積極為選聘生落實待遇,選聘生月收入最高的達到4500元,營造了拴心留人的環境。
3.中南民族大學社會學教授詹全友在接受采訪時說:“要想留住大學生‘村官’,不僅需要國家建立起相關的機制,更需要我們對大學生‘村官’投入更多的關注。鑒于目前存在專業知識與農村實際工作脫節的問題,我認為有必要在大學生走上‘村官’崗位之前對他們進行相關的培訓,包括農學、醫學、經濟、管理等各方面的專業培訓。另外,也要做好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的精細分類,將各專業人才分配到特定的領域里,這樣才不至于‘亂投醫’,浪費人力,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只有當大學生‘村官’充分的學以致用,才能保證他們在樹立了‘工作信心’之后,在‘村官’的崗位上待得長、干得久、做得好。這樣,大學生‘村官’才能發揮他應有的作用,為今后的農村建設做出真正的貢獻。”
4.“以前大學生村官兩年任職期滿后的去向一直是高校畢業生乃至社會各界所關注的問題,2009年我們將采取多種辦法,保證村官‘再就業’一個都不能少。”在2009年大學生村官選聘工作啟動之際,遼寧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趙戰鼓給“村官”吃下了“定心丸”。記者從遼寧省委組織部人才處獲悉,遼寧省將連續5年選聘1881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助理或村委會主任助理。2009年遼寧省將選聘397名大學生村官,選聘的對象為30歲以下的省內外全日制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中共黨員或預備黨員、學生干部。聘期兩年,比照任職地鄉鎮從高校畢業生中新錄用公務員試用期滿后工資收入水平確定工作、生活補貼標準,按月發放。同時享受社會養老保險、助學貸款財政代償、報考公務員及研究生加分等10項優惠政策。
趙戰鼓介紹說,2009年的選聘工作,在招錄上要嚴格把關擇優錄取,在去向上要妥善安排合理解決。要把大學生村官選拔作為一項長遠的工作來抓,要建立擇優選拔、教育培養、激勵保障、合理使用“四位一體”的長效機制,使大學生村官隊伍成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政機關干部隊伍建設的源頭活水。他透露,遼寧省采取“4+1”的辦法,對這些到農村任職的優秀高校畢業生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政機關的后備干部進行培養,在政策上扶持,在工作上幫助,在生活上照顧,努力實現這些大學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所謂“4”就是組織上通過鄉村領導班子、縣鄉機關公務員、省委組織部選調生、縣鄉事業單位四個渠道妥善安排大學生村官的去向,所謂“1”就是對大學生村官工作期滿后想自主創業的,組織上將給予有力的支持,并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
“沒有了后顧之憂,我們的工作就會更踏實了。”沈陽市蘇家屯區官立堡村村委會主任助理吳書香是去年選聘上來的大學生村官。她說,雖然有政策“兜底”,但關鍵還要看自己。農民想要的不是“大學生”這一空架子,而是真正懂知識、懂農村、理解農民的“明白人”,“腿勤、嘴勤、腦勤”是吳書香給所有“同行”的建議。
5.大學畢業那年,正趕上村里打井。雖然擔任村支書的父親一次次地動員人們,但這件惠及子孫的事卻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有人甚至冷言相向,連幫著父親忙前忙后的殷曉霞也經常被鄉親們質疑的眼神所籠罩,因為這里祖祖輩輩就沒有打出過水來。最終村里人從質疑到信服,喝上了自來水,她也真正地了解到了農村工作的艱難和復雜。
“剛來村里的時候,不知道怎樣和村民們走近。感覺自己一個女孩子家,能做成啥。”說起最初感覺,殷曉霞說自己當時很是困惑。不過,隨著時間長了,與村民接觸多了,尤其是在街道改造、奧運安保等方面,殷曉霞干得很賣力,讓不少村民開始重新認識這個“黃毛丫頭”。
一次,村里的小兩口鬧別扭,女方哭著跑了,殷曉霞就和村干部一起到處尋找,終于在村外的樹林子里找到了獨自哭泣的小媳婦。擔心小媳婦一下消不了氣,殷曉霞就讓她和自己住在了村委會。那一夜,殷曉霞勸導了半夜,她的“博”學讓小媳婦佩服不已,氣也消了不少。第二天,她又找了男方,給他講法律、講道理,直到讓這對小夫妻握手言和。在日常走訪中,殷曉霞了解到村里有幾個養牛戶,由于一段時間奶牛鬧病,牛奶不好賣,他們連飼料錢也掙不回來。殷曉霞也暗中替他們著急。于是便通過網絡查詢資料,還專門請自己學獸醫專業的同學到村里給牛看病,給養牛戶講課,并上網下載資料,打印成冊子,給奶農們學習使用。甚至,她還帶著奶農到縣城小區門口蹲點賣奶來挽回損失。
“剛來的時候,村務公開、鎮領導換屆選舉、農村普查工作、信息報送等工作對于我來說都很陌生,一年下來,這些工作已經都很熟練了。”殷曉霞說,一年的鍛煉下來,自己真的收獲了很多。
6.根據陜西省的政策,到村(社區)任職的高校畢業生每人每年領取工作、生活補貼2.1萬元,其中到規定的艱苦邊遠縣(市、區)農村任職的高校畢業生每人每年增發1000元津貼。每名到村(社區)任職的高校畢業生領取一次性安置費2000元。
此外,符合國家助學貸款償還政策規定的、聘期考核合格的,其在校期間的國家助學貸款本息由國家代為償還;在村(社區)任職滿3年、工作實績特別突出、當地群眾普遍公認的,經組織考察研究,可破格提拔為鄉(鎮)領導;在村(社區)任職滿2年且考核結果為稱職以上等次的,報考省內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可適當放寬報名條件并在筆試成績總分中加7分,報考省內高校研究生的,在筆試成績總分中加10分……“報考的時候自己都很迷茫,當時想利用這三年時間考研或考公務員。實在不行任期滿后再擇業嘛,畢竟這比失業在家要強些。”采訪中,六成以上的村官們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其實我們不少人都是被招聘條件誘惑來的。”
7.“說到合同期滿后的出路,這簡直就像壓在我心口的一塊石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學生表示,“這可以說是絕大多數同學們不愿意提及的,我們最擔心的就是這個。”
他說大學生們經常通過網絡聯絡,大家談論最多、最為擔心的就是3年任期滿后,大家該往哪里去。“出路不明已成為大家的一塊心病,談到這些,很多人都萌生過退意。”
社會學家們卻認為,中央為大學生“村官”設計的出路只是鼓勵與扶持,并不能保證他們平穩進入仕途。“如果政策設計不好,大學生被‘扔’在窮鄉僻壤,任滿3年后前路茫茫,對他們而言無疑是一種悲劇。”陜西省安康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學生“村官”們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
陜西省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社會處處長車頓善表示,如果基層組織只拿大學生當通訊員、傳聲筒使用,有的甚至成了專職的“斟茶接待員”,這種形式化又單調的工作無疑將使大學生“村官”的思維僵化,無法達到鍛煉人才、培養人才的效果。慶幸的是,在安康,多個區縣的組織部門已意識到這種情況,“在經過一段實踐工作后,我們將給大學生‘村官’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們成長。”據石泉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縣已安排專人對大學生“村官”進行一對一的傳幫帶;安排優秀的村干部給大學生“村官”們上課。
8.隨著大學生報考“村官”人數的日漸增多,人們開始揣測:大學生當“村官”,究竟是為了尋求前進的跳板,還是真正懷著一顆建設鄉村、服務鄉村的心?
采訪中,大學生向記者表達了他們的觀點。中南民族大學大三的尚同學表示:“對我來說,大學生‘村官’的優惠政策,是我選擇去當‘村官’的最大原因。大學生服務鄉村,有不錯的補貼,國家還可以幫著還助學貸款的本息金。任職期間有機會晉升。三年后,能為考研究生和公務員加分。這些優惠政策,給大學生帶來很大誘惑。”
“我從小身在農村,那樣的環境使我意識到,中國農村的建設需要有文化有素養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大學生,我覺得我有義務在完成學業之后為家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我非常希望自己畢業后能回到生我養我的家鄉,成為一名出色的大學生‘村官’。”武漢理工大學新聞系大三男生宋舟說道。
9.近幾年的情況顯示,各地普遍存在大學生“村官”“干不長、留不住”的問題。究其原因,一些已經在村里開展工作的大學生表示:“村里矛盾多,與村干部難以溝通,村民不認同‘外來客’的領導,使得工作難以開展;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和農村實際需要的背離很遠,給工作帶來很大阻力。”
中南民族大學社會學教授詹全友認為:“目前,大學生‘村官’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所學知識與在農村實際工作的差距。”有關調查表明:大學生村干部具有農學背景知識的僅4%。此外,醫學占2%,工學占6%,法學占3%,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占22%,哲學、歷史學以及說不清楚的占18%;理學、文學、教育學三者占總數的45%。
培養幾年的大學生流失,給地方政府造成很大損失。為了解決大學生到鄉村工作的后顧之憂和“干不長、留不住”的問題,國家不斷給大學生“村官”以優惠政策,并將實施新的政策,推動“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對此,詹教授說:“一村一名大學生,比較強調數量,忽視質量,在專業知識結構上,大學生村干部遠離農業與農民急需的實用技術和農村工作實際需要。許多人因為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難以很快和農民溝通、建立感情。”
湖北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要解決大學生‘村官’‘待不住’的問題,需要各級政府協調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從選聘到安排合適的崗位,再到今后的選聘提升制度等,都將完善。”
10.背起行囊,揮別家人,把背影留給都市。大學生“村官”從“象牙塔”到“黃土地”,無疑是邁出了人生至關重要的一步。大學生懷揣著夢想走向農村,他們向往著在這里積累基層工作經驗,期望用自己的青春和知識為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但下來后,大學生“村官”的表現卻是各不相同,有的俯下身子,走進田間地頭,心系百姓疾苦,積極探索地方發展路子;有的卻把到農村作為“跳板”,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心想著晃悠個一年半載趕緊拍屁股走人……大學生“村官”的到來,一方面給農村干部隊伍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另一方面他們也因缺乏農村工作經驗而面臨諸多的困惑。要想讓走下來的大學生“村官”切實待得住,真正增長才干、建功立業,有關部門還有很多事要做,大學生“村官”們也要邁過一道道的溝坎難關。
就各級黨組織和各有關部門而言,要建立健全對他們的幫扶、指導和培養機制。通過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村官”的有關政策,把關愛、幫助、培養落到實處。首先,要準備充分。通過培訓使他們掌握農業農村的基本政策和崗位所需的應知應會的知識,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了解農村和農民。其次,要“扶上馬送一程”。選取一批有經驗的鎮村干部作他們的“成長顧問”和“工作導師”,手把手地教給他們崗位必需的溝通技巧和處理問題能力,并由易到難地讓他們從“見習”到“實習”,平穩過渡,茁壯成長。第三,要保障有力。各地應嚴格落實補助資金,兌現有關承諾,為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待得住”提供各種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切實保障人身安全。
11.一位鄉政府工作人員用了“四個待得住、一個沉下去”寄語新大學生“村官”們。
待得住,需要調整心態,轉換角色。就大學生“村官”本身而言,克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才能度過心理波動期。不少大學生沒有在農村生活過,他們習慣了城市的校園生活,對農村、農民和農業生產有隔膜,剛到農村,會感到現狀與媒體的宣傳、心中的憧憬反差太大,難以適應,從而產生畏難和動搖的情緒。殊不知,艱苦磨難正是人生的財富,“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無不經過社會實踐的歷練和艱苦環境的考驗。到基層一線鍛煉,大學生“村官”稚嫩的肩膀才能變得堅強有力,才能有朝一日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待得住,就要入鄉隨俗。盡快完成從大學生到大學生村民的轉變,才不會“水土不服”。大學生“村官”能從眾多報考者中脫穎而出,過五關斬六將,知識能力都沒得說,可到了農村一時卻未必被承認和接受。走出城市,走向鄉村,不是一個簡單的空間轉換,而是一種身份的重新定位。要成為一個好的大學生“村官”,首先要消除和農民的隔膜。在那些成功的大學生“村官”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轉變的軌跡。正如一位優秀大學生“村官”說的:“多跨農民的門檻,農民把你記在心坎;多幫農民辦事,農民把你牢記。”從學生到“村官”,不能一蹴而就,要從雞毛蒜皮的小事做起,說百姓話,辦百姓事,從一點一滴做起,服務農民;從一言一行上改起,完善自己。逐漸讓百姓了解接納,直到和他們交朋友,真正融入新的生活工作中。
待得住,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而不眼高手低。大學生“村官”懷揣理想,免不了會有豪言壯語,黨員群眾和基層干部對于選派下來的大學生“村官”寄予厚望。有的希望這些從城里來的年輕人能為群眾帶來實用技術、致富信息,有的希望他們能立竿見影為村里帶來項目、引來資金。不切實際的幻想破滅后,又會使個別人對大學生“村官”失望,甚至不信任。大學生“村官”只有正確認識自己,虛心學習,必要時還要經得起挫折,受得了冷落。要走出自我設定的下車伊始就要挑大梁的誤區,以萬丈高樓平地起的良好心態,下決心在基層的這個大熔爐里體驗農村生活,參與農村基層事務,正確面對差距和不足,一步步錘煉自身的意志和才能,才能盡快走出困境,迎頭趕上,成為基層工作的行家里手,得到群眾的尊重和信任。
待得住,就要意志堅韌。有的大學生“村官”剛下來時熱情高漲,但“三分鐘熱度”一過,遇到了困難和挫折就成了泄氣的皮球,甚至從此消極起來。大學生“村官”年輕有知識,干事有激情,思維活躍,有較強的服務意識,這是優勢。但毋庸諱言,他們所學專業多數遠離農業和農村的急需,書本的理論知識也急需“換算”成服務農村建設的具體技能。而且由于剛離開學校,缺乏組織管理經驗、社會工作經驗,人際溝通能力也較弱,一時難以適應農村的復雜環境和繁瑣工作。還可能遇到方言聽不懂、不會說、交流不暢的苦惱。這些都需要大學生“村官”真正拿出勇氣和決心,通過長期的艱苦努力,付出汗水和心血,甚至苦澀的淚水,才能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發芽拔節,直到長成參天大樹。
沉下去,頭頂是藍天。“對青年學生來說,基層一線是了解國情、增長本領的最好課堂,是磨煉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熱熔爐”,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農業大學與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為年輕“村官”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待得住,腳踏黃土地,心系千萬家,用行動守望理想,在風雨中磨礪青春,就能在新農村建設的偉大進程中百煉成鋼,在基層的廣闊天地里找到自己的人生新坐標。
12.2009年6月大連市金州區人事局在深入走訪和嚴格考核基礎上,將首批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20名“村官”全部安置到涉農街道所屬事業單位。
兩年來,金州區人事局從掌握大學生“村官”工作情況和思想動態入手,堅持對他們實行跟蹤服務。在不斷加強教育培訓,并經常組織開展各種活動的同時,還建立了科學的考核考評機制,采取個人總結述職、村干部群眾代表評議、黨組織鑒定的方法,定期對大學生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各鎮、街都建立了大學生業績檔案,記載其聘用期間的工作表現、工作業績和獎懲情況。在嚴格管理和正確引導下,這些大學生“村官”不負眾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所學專業,為強化村委會工作和促進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深受村委會領導和廣大村民的歡迎和信賴。
為了做好這些服務期滿“村官”的安置工作,以便吸引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切實形成“一村(社區)一名大學生計劃”的良性循環和長效機制,年初以來,金州區人事局便著手研究他們的“出口”問題。局領導帶領相關科室的干部先后深入各鎮、涉農街道進行全面調研,認真征求和聽取鎮、街領導,村兩委班子,廣大村民以及大學生村官本人的意見和建議,在反復研究論證的基礎上,結合金州區鎮、涉農街道所屬事業單位的編制使用情況,制定了《金州區各鎮、涉農街道事業單位招聘第一批服務期滿“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人員的方案》,確定了堅持德才兼備用人標準,貫徹“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堅持面向農村、服務基層的原則;堅持專業對口、就近就地的原則;堅持編制總量控制的原則,擬對表現優秀、考核合格的“村官”安排到鎮、街所屬事業單位。
三、作答要求
1.根據給定資料,用200字以內的篇幅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容。(20分)
2.根據資料2和資料5,概括大學生村官對促進新農村建設起到了什么作用。(20分)
3.根據資料6-9,談談當前大學生“村官”還存在著哪些問題。請舉例說明。(20分)
4.根據給定資料,圍繞國家選派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工作的話題,就某一角度,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40分)
參考答案(范文)
1.答案提示
當前,農村正處于一個改革、發展的攻堅階段,廣大農村需要充實人才隊伍。同時,為緩解日趨緊張的就業形勢,國家出臺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大批應屆畢業生到農村任職,讓大學畢業生在農村一線發揮聰明才智,鍛煉提高自己的能力。很多大學生在崗位上得到了充分的鍛煉,為當地農村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一些大學生“村官”沒有及時調整好心態,對農村環境和工作不適應,還有的大學生把村官作為考研、考公務員的跳板等。
2.答案提示
(1)大學生到農村工作促進了農村干部隊伍優化。大學生到農村擔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鄉壁壘,有效地推動了人才資源向農村的流動和傾斜,為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增添了新鮮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2)大學生到農村工作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大學生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普及科學知識,大力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主動為群眾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場信息,強化農民的市場意識,把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帶到了農村。
(3)大學生到農村工作促進了農村的和諧穩定。農村發生矛盾糾紛后,大學生“村官”依靠法律知識多、見識廣、群眾比較信任的優勢,積極化解、靈活處理農村的各類矛盾和問題,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的和諧穩定。
(4)大學生到農村工作促進了農村文明風尚形成。大學生“村官”觀念新、文化高、才藝多。他們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主動開展各項文體活動,破除陋習,弘揚正氣,大力倡導文明村風,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帶到了農村。
3.答案提示
大學生“村官”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作用是積極的,選派大學生到農村工作受到了廣泛歡迎和充分肯定,但在實際工作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思想上的“扎根”問題。
一方面,大學生選擇到農村擔任“村官”的原因較多,有相當一部分是出于就業的考慮。許多大學生認為擔任“村官”是在就業壓力下的無奈選擇,對農村懷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業的為數不多。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基層工作,是由于上級黨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優惠承諾,大學生表示在擔任一段時間“村官”后,會通過考公務員、考研、提拔等途徑,盡快脫離農村基層。可以看出,到農村擔任“村官”,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就業壓力和優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選擇。
(2)工作上的“深入”問題。
進村第一年的大學生多數面臨工作難以“深入”的問題,如專業不對口、人際關系難處理、村里人缺乏認同感、生活不習慣、工作無從下手等。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農村人際關系復雜、利益糾葛較多,農村工作瑣碎繁雜,新來者很難在短期內被農村社會所接納。二是大學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數“村官”經歷簡單,有的甚至根本沒有農村生活的經歷。
(3)能力上的“提高”問題。
一是缺乏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夠的人際溝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從目前大學生“村官”構成來看,大部分剛剛離開學校,社會工作經驗不足或缺乏。四是自我激勵能力有待提高,農村環境復雜,工作繁瑣,面對困難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
4.參考范文
多措并舉讓大學生“村官” 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
實踐告訴我們,選派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工作,為農村干部隊伍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對進一步做好這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需要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使大學生“村官”更好地、更安心地服務于我國農村建設。
一是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組織管理體系。
管理部門要著眼于新農村建設大局,不斷建立健全大學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一要建立科學的選拔機制,堅持大學生自覺自愿原則,在保證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確保把有志向、有熱情、有潛力的大學生選拔出來。二要加強大學生“村官”的培訓和管理,配備優秀的管理干部,通過教育培訓,切實提高大學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監督、考核、獎懲機制,健全完善科學的考核體系,對工作表現突出的,及時給予獎勵;對工作業績較差、工作能力不勝任、村民不認可的大學生“村官”,經嚴格考察確認后,予以辭退。四要設計好大學生“村官”任期屆滿后的分流導向機制,確保各項優惠政策充分落實,保證長期穩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熱愛農村、有能力的大學生扎根建設新農村。
二是為大學生“村官”的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環境。
首先,新聞媒體應對大學生“村官”給予更多、更加廣泛的關注,通過大力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讓大家了解、支持這項工作,引導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去,服務農村建設。
其次,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及有關方面要積極參與,共同努力,創建城鄉共建、城市反哺農村的有效機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資等方面的數據庫,設立大學生工作“村官”創業基金,舉辦新農村建設論壇等等,實現資金、信息、技術的順暢流通,為大學生“村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建功立業拓展渠道。最后,各高校要對大學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為大學生“村官”創造條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交流、學習和展示平臺,幫助推廣經驗,解決問題,解疑釋惑,推動大學生“村官”制度進一步完善。
建設新農村,人才是關鍵。但大學生作為農村建設的急需人才,其能力上的欠缺也阻礙著他們知識優勢的發揮。如何教育引導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來,集中精力,發揮聰明才智,在新農村建設中真正有所作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如何讓大學生“村官”盡快了解農村、融入農村,與群眾“打成一片”,是需要認真解決的重要問題。如何彌補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識結構,將其盡快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都需要通過培訓和管理等加以解決。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