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城鄉規劃師考試《城鄉規劃實務》重點輔導(7)
居住小區規劃
一、查看相關數據
1、風玫瑰
2、比例尺 1:500-1:1000
3、圖例
4、承接上一層次規劃的要求
布局原則: 1、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組織管理。
2、組織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的公共活動中心、方便經營、使用和社會化服務。
3、合理組織人流、車流,有利安全防衛。
4、構思新穎,體現地方特色。
二、總體布局
綜合考慮路網結構、公建與住宅布局、群體組合、綠地系統及空間環境等的內在聯系,構成一個完善的、相對獨立的有機整體。
1、協調:布局自然環境、人文景觀、影響區(工業、交通)結合得較好、自然,與城市的關系造成不同的出行方向的合理性。
2、功能:劃分明確,中心綠地及公建服務設施選址準確,位置得當。
3、組團:劃分合理,結構清晰,分布均衡。將組團間消極空間設計為綠地、停車場,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美化了環境,方便了小區居民。
4、整體空間形態:建筑布置規整而富有變化,形成多樣而相得益彰,順應外圍自然景觀,使小區內綠地與自然景觀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小區景觀設計的均好性。
5、城市活動空間的環境設計:處理好建筑、道路、廣場、院落、綠地和建筑小品及其與人的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住宅布置
●住宅間距合理,朝向滿足氣候的影響,不低于大寒日照1小時的標準。
●消防間距(6、9、13)符合要求。
●中、高、低層住宅的位置恰當,形成錯落有致的小區景觀輪廓線。
●住宅戶型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聯排式住宅取30M左右,多層住宅高標準,4層以上的電梯、無電梯住宅不超過6層。
●住宅形勢活潑中,便于標識,利于景觀及認知。
●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應避免直接開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區級道路。
一、配套公建與公共活動中心
1、內容:配套設施齊全,公共活動中心應設置殘廢人通道,坡度<2.5%,寬度>2.5M。
2、位置:分布合理,配建公共停車場(庫)。
3、面積:與人口規模相適應。
4、服務半徑:小區400-500M,組團級150-200M。
5、交通流量:交通方便,人流集中,符合上、下班走向。
6、協調:小區中心宜與公共綠地相鄰布置,或靠近自然景觀的河湖水面。
二、道路交通
1、道路結構
●路網清晰,主次分明,地震六度以上的地區,考慮防災救災。
●與城市道路的接****角>75°有利于交通組織,至少兩個出入口。
2、居住區出入口
●景觀廣場的設計合人行和車行非常有序,強化小區主入口的形象和功能。
●機動出入口間距>150M,人行通道80M。
3、停車場的停車數量及位置
●按0.5個/100㎡計。考慮居民小汽車和單位通勤車的停放,集中布置有利管理,有利于組團綠地及宅前步行環境形成。
4、等級
●小區級車行道9M以上,居住區級紅線寬20-30M。小區級車行道5-8M,組團級3-5M,宅前路>2.5M。
5、要求
●避免過境道路,城市主要交通性主、次干道,通過小區。進入組團的道路,應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車、救護車的通行,又應維護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衛。道路不應過分平直,有一定曲折,但不圩回,達到通而不暢的效果。有利于居民區內各類用地的劃分和有機聯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樣化,便于尋訪,識別和街道命名。
● 盡量人車分流,設有步行系統。
● 盡端路<120M,設12×12回車聲。
● 建筑>80M設底層人行通道,沿街>160M設底層消防通道。
三、綠化系統和景觀
1、綠地率:不宜偏小,新建小區>30%,人均公共綠地組團0.5,小區1㎡/人,居住區1.5。
2、集中綠地:至少1/3不在建筑日照陰影內,綠化面積>70%。
3、綠地布置與景觀創造:由點、軸串起若干組團中心綠地,形成系統的綠地結構,充分體現小區內景觀設計的均好性。
4、地下管線不宜橫穿公共綠地和庭院綠地。
四、市政設施
水平排序:電力管線(電信)、煤氣、熱、給水、雨、污。垂直排序:電信、熱、<10KV電力、煤、給、雨、污。
● 鍋爐房
● 煤氣調壓站:負荷半徑500M
● 變電室: 負荷<250M
● 地下防空室:以地面建筑面積2%配建,出入口宜設于交通方便的地段。
● 垃圾轉運臺:0.7-1K㎡設一處,>100㎡,間隔>5M。
● 垃圾轉運站:服務半徑<70M。
相關推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