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國的古代建筑
第一節 中國古代建筑概述
一、中圈古代建筑的歷史沿革
從原始社會至漢代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形成時期。在原始社會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或構木為巢。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在北方,我們的祖先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或淺穴居,以后逐步發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現了干欄式木構建筑。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在商代,已經有了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規模相當大的官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營造很多以官市為中心的城市。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筑的主要結構方式。瓦的出現與使用,解決了屋頂防水問題,是中國古建筑的一個重要進步。戰國時期,城市規模比以前擴大,高臺建筑更為發達,并出現了磚和彩畫。秦漢時期,木構架結構技術已日漸完善,其主要結構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發展成熟,高臺建筑仍然盛行,多層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東漢時出現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闕和石墓。秦漢時期還修建了空前規模的宮殿、陵墓、萬里長城,馳道和水利工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發展時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磚瓦的產量和質量有所提高,金屬材料被用作裝飾。在技術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顯示了木結構技術的提高;磚結構被大規模地應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標志著石結構技術的巨大進步;石工的雕琢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大量興建佛教建筑,出現了許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與壁畫。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成熟時期。隋朝建造了規劃嚴整的大興城,開鑿了南北大運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風格規模宏大,氣魄雄渾。其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繼續經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筑材料方面,磚的應用逐步增多,磚墓、磚塔的數量增加;琉璃的燒制比南北朝進步,使用范圍也更為廣泛。在建筑技術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木構架的做法已經相當正確地運用了材料性能,出現了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準,從而使構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趨向定型化,并出現了專門掌握繩墨繪制圖樣和施工的都料匠。建筑與雕刻裝飾進一步融合、提高,創造出了統一和諧的風格。唐朝的住宅,根據主人不同的等級,其門廳的大小、間數、架數以及裝飾,色彩等都有嚴格的規定,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這一時期遺存下來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橋及城市宮殿的遺址,無論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技術水平,雕塑和壁畫尤為精美,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建筑的高峰。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的實物僅有唐代的五臺山南禪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其建筑特點是,單體建筑的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直欞窗,風格莊重樸實。
宋朝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大轉變時期。宋朝建筑的規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為秀麗、絢爛而富于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閣樓臺。建筑裝飾絢麗而多彩。流行仿木構建筑形式的磚石塔和墓葬,創造了很多華麗精美的作品。建筑構件的標準化在唐代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各工種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較嚴格的規定,并目出現了總結這些經驗的建筑文獻《營造法式》。《營造法式》是北宋政府為了管理宮室、壇廟、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于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頒行的,是各種建筑的設計、結構、用料和施工的“規范”。現存宋代的建筑有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凈寺、河北正定隆興寺和浙江寧波保國寺等。其建筑特征是,屋頂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遠,重要建筑門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風格漸趨柔和。
元朝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又一發展時期。元大都按照漢族傳統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長安城以來又一個規模巨大、規劃完整的都城。元代城市進一步發展了各行各業的作坊、店鋪和戲臺、酒樓等娛樂性建筑。從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傳佛教寺院和塔,大都、新疆、云南及東南地區的-些城市陸續興建伊斯蘭教禮拜寺,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筑藝術逐步影響到全國各地。中亞各族的工匠也為工藝美術帶來了許多外來因素,使漢族工匠在宋、金傳統上創造的宮殿、寺、塔和雕塑等表現出若干新的趨勢。現存元代的建筑有山西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等。使用遼代所創的“減柱法”已成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點,梁架結構又有了新的創造,許多大構件多用自然彎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當時建筑結構的主要特征。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最后一個高峰時期。明朝出于制磚手工業的發展,磚的生產大量增長,明代大部分城墻和一部分規模巨大的長城都用磚包砌,地方建筑也大量使用磚瓦,琉璃瓦的生產,無論數量或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經高度標準化、定型化。清朝于1723年頒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統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數和用料標準,簡化了構造方法。民間建筑的類型與數量增多,質量也有所提高.各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發展,地方特色更加顯著。皇家和私人的園林在傳統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明末出現了一部總結造園經驗的著作——《園冶》,并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北京明清故宮和沈陽故宮是明清宮殿建筑群的實例,與前代相比變化較大:明清建筑出檐較淺,斗拱比例縮小,“減柱法”除小型建筑外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二、傳統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體現
傳統思想對古代建筑有很深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敬天祀祖
萬物由天而生,中國古代帝王皆自命天子,且標榜“受命于天”。人類由祖宗而發展,所以對天、對祖先必須進行祭祀,這樣可以得到上天的恩施,得到祖先神靈的蔭庇。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歷朝歷代封建帝王建起了祭天、祭祖、祭社稷的壇廟建筑。
(二)皇權至上
皇權至上是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內涵。皇權至上是一種中央決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把皇權看成是至高無上的,而皇宮就是皇權的象征,因此在皇宮的設計上,充分體現出皇權至上的思想。北京明清故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它的總體規劃和建筑形制最大限度地體現了皇權至上的思想。
(三)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學說是“陰陽”和“五行”兩說的合流。這一學說在我國傳統思想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也必然滲透到我國古代建筑設計思想中。北京四合院的布局非常生動真實地反映了陰陽五行系統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應用。按文王八卦方位圖的解釋,北為坎卦所主,為水,南為離卦所主,為日。背后有水流動意為通泰,南有日引申為光照門楣,興旺家族。故四合院大院北面為正房,院子的中軸線貫穿其中,坐北朝南,是院中體積最大的房屋,家中老人、前輩等為尊者都居住在北面正房。
三、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構件
(一)臺基
稱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中國古建筑單體建筑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大致有四種。
1.普通臺基
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筑而成,約高30厘米,常用于小式建筑。
2.較高級臺基
較普通臺基高,常在臺基上邊建漢白玉欄桿,用于大式建筑或宮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級臺基
即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山名,相傳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間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沒其間,三界諸天也依傍它層層建立。須彌座用作佛像或神龕的臺基,用以顯示佛的崇高偉大。中國古建筑采用須彌座表示建筑的級別。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線腳和紋飾,臺上建有漢白玉欄桿,常用于宮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級臺基
由幾個須彌座相疊而成,從而使建筑物顯得更為宏偉高大,常用于最高級建筑,如故宮三大殿,即聳立在最高級臺基上。
(二)木頭圓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圓柱形木頭。置于石頭(有時是銅器)為底的臺上。多根木頭圓柱,用于支撐屋面檁條,形成梁架。
(三)開間
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建筑的迎面間數稱為“開間”,或稱“面闊”。建筑的縱深間數稱“進深”。中國古代以奇數為吉祥數字,所以平面組合中絕大多數的開間為單數;而且開間越多,等級越高。北京故宮太和殿,北京太廟大殿開間為11間。
(四)大梁,即橫粱
架于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頭,以形成屋脊。常用松木、楠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
是中國古代建筑獨特的構件。方形木塊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長木叫昂,總稱斗拱(見圖6 -3)。一般置于柱頭和額枋(叉稱闌頭,俗稱看枋,位于兩檐柱之間,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間,用來支撐荷載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裝飾作用。由斗形木塊、弓形短木、斜置長木組成,縱橫交錯層疊,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圖6-3 中國古代建筑斗拱組合(清式五踩單翹單昂)
(六)彩畫
原是為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后來才突出其裝飾性,宋代以后彩畫已成為宮殿不可缺少的裝飾藝術,可分為三個等級。
1.和璽彩畫
是等級最高的彩畫。其主要特點是:中間的畫面由各種不同的龍或鳳的圖案
組成,間補以花卉圖案;畫面兩邊用《》框住,并且瀝粉貼金,金碧輝煌,十分壯麗。
2.旋子彩畫
等級次于和璽彩畫。畫面用簡化形式的渦卷瓣旋花,有時也可畫龍鳳,兩邊用《》框起,可以貼金粉,也可以不貼金粉。一般用于次要宮殿或寺廟中。
3.蘇式彩畫
等級低于前兩種。畫面為山水、人物故事、花鳥魚蟲等,兩邊用《》或《》或()框
起。“()”被建筑家們稱作“包袱”,蘇式彩畫,便是從江南的包袱彩畫演變而來的。
(七)屋頂(古稱屋蓋)
中國傳統屋頂有以下7種,其中以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為級別最高,其次為單檐廡殿、單檐歇山頂。
l.廡殿頂
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頂。
2.歇山頂
是廡殿頂和硬山頂的結合,由四個傾斜的屋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和兩側傾斜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墻面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
3.懸山頂
屋面雙坡,兩側伸出山墻之外。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又稱挑山頂。
4.硬山頂
屋面雙坡,兩側山墻同屋面齊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攢尖頂
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上為錐形的屋頂,沒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閣、塔常用此式屋頂。
6.卷棚頂
屋面雙坡,沒有明顯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7.疊頂
粱架結構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頂部是在平頂的屋頂四周加上一圈外檐。
(八)山墻
即房子兩側上部成山尖形的墻面。常見的山墻還有風火山墻,其特點是兩側山墻高出屋面,隨屋頂的斜坡面而呈階梯形。
(九)藻井
中國傳統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名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預防火災之意。一般都在寺廟佛座上或宮殿的寶座上方。是平頂的凹進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見圖6 -4),上有雕刻或彩繪,常見的有“雙龍戲珠”。
四、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一)中國古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見圖6 -1)。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后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見圖6 -2)。多用于民居和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墻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墻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于墻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筑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墻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二)中國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筑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借助于建筑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筑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采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三)中國古代建筑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頂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見圖6 -4)。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四)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于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墻壁上的磚雕、臺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筑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北京故宮保和殿臺基上的一塊陛石,雕刻著精美的龍鳳花紋,重達200噸。在古建筑的室內外還有許多雕刻藝術品,包括寺廟內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石獸等。
(五)中國古代建筑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筑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
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導游資格
[VIP通關班-協議退費]
課程模塊 刷題模塊 專享服務
導游資格
[VIP通關班-暢學]
課程模塊 刷題模塊 專享服務
導游資格
[零基礎通關班]
課程模塊 刷題模塊 專享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