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選樣
挑選能夠代表總體特征樣本的最可靠方法是使用隨機數來選擇項目。例如,有一組包含1,000個交易項目的總體,將1,000個項目從號碼0001到1000編號,每個項目都有二個對應號碼,從隨機數表中或利用其他資源(例如利用計算機程序)挑選號碼,將號碼對應的項目挑選出來,從而形成樣本。隨機數表是隨機橫排和縱排的一組數碼,從任何一個起點,人們能夠在表上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行進。在隨機選樣中,總體的每個項目被選中的概率都是已知的且不等于零(即都有機會被選中),但是,如果總體中的項目沒有被編號,利用隨機數挑選樣本項目是很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行的。
1.3.1.2分層選樣。
有時,總體各項目的特征變化很大(總體變動度大),所以必須在挑選隨機樣本前,將總體細分成多個特征比較一致的組合(單元)。分層選樣就是將總體分成經過明確定義的具有相似特性的子體的過程,從而使每一個樣本單位只屬于某一層。分層有助于高效地設計樣本。雖然已開發的軟件能夠幫助審計師對總體進行分層,但是對大的總體進行分層時,審計師的判斷還是會起到可靠的指導性作用。
1.3.1.3 間隔選樣。
作為使用隨機數的替代方法,審計師可以決定選擇某一清單上的固定間隔項目。例如,從有1000個項目的總體中挑選一個包括50個項目的樣本,審計師從任意二個隨機選擇的起點(起點應該低于20)開始,每隔20個挑選一個項目,例如,第10個,第30個;第50個,第70個,等等,這些項目構成了樣本。如果清單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偏差,即清單中的項目不是隨機排列的,那么該方法就不能產生隨機項目。
1.3.1.4分組(塊)選樣。
分組選樣與分層選樣相似,也是把大規模總體中的項目分成一些組。但是,分組(塊)選樣中,“組"本身早就存在,審計師不用選擇用于分組的特征標準,也就是說不用定義“組”的含義,“組”可能就是一個文件抽屜、一個盒子、一個房間,或者是一個包含總體中部分財務記錄或其他項目的建筑物。在抽取樣本前,審計師不用收集所有的項目,只要挑選要檢查的組就可以。確定檢查的組后,審計師抽樣檢查被選中組內的項目,而不用對組內的所有項目進行檢查。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有些組很可能分散在不同地區甚至分散在全世界,從所有組中收集所有項目,是非常費時耗力的。
1.3.1.5任意選樣。
任意選樣的名字本身就表明這種方法缺少可靠性。作為利用判斷抽樣或隨機抽樣挑選項目樣本的一種替代方法,審計師在應用任意選樣時,會簡單地認為每個項目都適合需要,都可以作為樣本。盡管任意選樣也被描述為“隨機挑選項目”,但是它不是隨機選樣。實際上,被挑選的項目是隨意的,根本不是隨機的,在挑選過程中體現了沒有察覺出來的審計師的下意識偏見,或者可能包含了一些不具有代表性(會影響結果)的項目。
當某調查人員將調查問卷發放 給挑選出來的一個小組(如一組某特定雜志的讀者),并且從自愿返還問卷中的反饋意見歸納推斷出整個雜志訂閱小組的特點(或者推斷所有讀者的特點,甚至整個傳媒界的特點),這就屬于任意選樣,原因在于:用于推斷總體的樣本只包含那些有興趣且作出反饋意見的人,所以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隨機,這種方法得出的結果更偏重于一些與獲得的反饋意見相一致的特點,缺乏全面性。
編輯推薦:
更多關注:國際注冊內審師考試資訊 歷年真題 考試用書 免費短信提醒>>>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