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關注:
2020初級出版資格考試《理論與實務》:第一章 第一節
第一章 編輯出版基礎理論
第一節 出版與出版物(重點)
1、出版的概念(三個要素)
a)出版是對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于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活動。
b)出版是對加工好的作品進行大量復制,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某種載體形式的活動。
c)出版是將生產過程形成的出版物進行廣泛傳播的活動。
綜合而言,所謂出版,即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后,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
2、出版的形成條件
a)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形成出版的資源條件。
b)必須具備能對出版產品進行加工制作的生產條件。
c)必須具備廣泛組織出版物“公之于眾”的流通傳播條件。
d)必須具備由一定規模的消費需求構成的市場條件。
3、出版物的分類
報紙、期刊、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
4、期刊的定義
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成冊的連續出版物。
5、增刊的要求
需刊印一次性增刊許可證編號,并在封面刊印正刊名稱和注明“增刊”,而且禁止用書號出版增刊。
6、圖書的定義
是用文字、圖片、聲音或其他符號,按一定的主題和結構組成一個獨立的整體,復制以向公眾發行的出版物。
7、封面、書名頁、前言、目次頁、正文、附錄的定義
8、主書名頁的位置與內容
9、附書名頁的位置與內容
10、音像制品的類型
錄音制品(錄音帶/唱片/激光唱盤)錄像制品(錄像帶/激光視盤)
11、電子出版物的類型
軟磁盤FD,只讀光盤CD=ROM,交互式光盤CD-I, 照片光盤PHOTO-CD,高密度只讀光盤DVD-ROM,集成光盤IC-CARD和新聞出版署認定的其它媒體形態。
12、電子出版物的特點
以數字代碼形式將圖文聲像等信息編輯加工后存儲在磁、光、電介質上,通過計算機或者具有類似功能的設備讀取使用,以表達思想,普及知識和積累文化并可復制發行的大眾傳播媒體。
13、出版物編碼系統的組成
包括中國標準書號,中國標準刊號以及中國標準音像制品編碼
14、中國標準書號的組成
由一個國際標準書號ISBN和一個分類次號組成。
15、中國標準書號校樣碼的計算
前9位數字依次以10~2加權之和并以11為模數計算的出,當10作為校檢碼時用X代替。
16、國家對標準書號的規定
一本書只能有一個書號;多卷本的叢書。套書,若分別定價,分開銷售的,則需要使用不同的書號,若使用整體定價方式,則只需一個書號。
17、中國標準刊號的組成
一個國際標準刊號ISSN和一個以中國國別代碼CN為標識的國內統一刊號組成。
18、中國標準刊號的印刷要求
應印在每期期刊的固定顯著位置及版權說明位置處,兩部分可一起也可分開印刷。
19、中國標準音像制品編碼的組成
ISRC-國家碼-出版者碼-錄制年碼-記錄碼-記錄項碼/類別代碼
20、出版物條碼系統的組成
ISBN+ISSN+中國標準音像制品條碼
21、中國標準書號條碼的組成、要求、印刷位置
由EAN組好。生產商號、產品號、和校檢好四部分組成。
22、重印書的條碼要求
需重新申請制作帶有附加碼ISBN條碼。
23、中國標準刊號條碼的組成
主代碼+附加碼
24、中國標準音像制品條碼的組成
共13位,4段;第一段為出版物前綴(3位),第二段為出版物前綴(6位),第三段為出版物序號(3位),第四段為效驗碼(1位),
25、出版工作的性質
出版工作的文化性、出版生產過程的經濟性、出版消費過程的經濟性
26、出版工作的文化性在生產、流通、消費三個過程的表現形式
27、出版物流通的文化傳播意義
出版工作的經濟性在生產、流通、消費三個過程的表現形式
29、出版工作的主要特征
事業性和產業性的統一,商品生產與非商品生產的統一,實現價值與傳播文化相統一。
30、我國出版工作的方針
a)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針。
b)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
c)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的方針。
31、出版工作與社會的關系
出版與社會政治
出版與社會經濟
出版與社會文化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