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安全評價現狀
20世紀80年代初期,安全系統工程引入我國,受到許多大中型生產經營單位和行業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通過吸收、消化國外安全檢查表和安全分析方法,機械、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等行業的有關生產經營單位開始應用安全分析評價方法,如安全檢查表(SCL)、事故樹分析(FTA)、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FMFA)、事件樹分析(ETA)、預先危險性分析(PHA)、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LEC)等,有許多生產經營單位將安全檢查表和事故樹分析法應用到生產班組和操作崗位。此外,一些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危險性較大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用道化學公司火災、爆炸危險指數評價方法進行了安全評價,許多行業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制定了安全檢查表和安全評價標準。
為推動和促進安全評價方法在我國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管理中的實踐和應用,1986年原勞動人事部分別向有關科研單位下達了機械工廠危險程度分級、化工廠危險程度分級、冶金工廠危險程度分級等科研項目。
1987年原機械電子部首先提出了在機械行業內開展機械工廠安全評價,并于1988年1月1日頒布了第一個部頒安全評價標準《機械工廠安全性評價標準》,1997年進行了修訂,頒布了修訂版。該標準的頒布執行,標志著我國機械工業安全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修訂版則更貼近國家最新安全技術標準,覆蓋面更寬,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更強,計分更趨合理。機械工廠安全性評價標準分為兩部分,一是危險程度分級,通過對機械行業1000多家重點生產經營單位30余年事故統計分析結果,用18種設備(設施)及物品的擁有量來衡量生產經營單位固有的危險程度并作為劃分危險等級的基礎;二是機械工廠安全性評價,包括綜合管理評價、危險性評價、作業環境評價三個方面,主要評價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管理績效,方法是采用了以安全檢查表為基礎、打分賦值的評價方法。
由原化工部勞動保護研究所提出的化工廠危險程度分級方法是在吸收道化學公司火災、爆炸危險指數評價方法的基礎上,通過計算物質指數、物量指數和工藝參數、設備系數、廠房系數、安全系數、環境系數等,得出工廠的固有危險指數,進行固有危險性分級,用工廠安全管理的等級修正工廠固有危險等級后,得出工廠的危險等級。
《機械工廠安全性評價標準》已應用于我國1000多家生產經營單位,化工廠危險程度分級方法和冶金工廠危險程度分級方法等也在相應行業的幾十家生產經營單位進行了實踐。此外,我國有關部門還頒布了《石化生產經營單位安全性綜合評價辦法》、《電子生產經營單位安全性評價標準》、《航空航天工業工廠安全評價規程》、《兵器工業機械工廠安全性評價方法和標準》、《醫藥工業生產經營單位安全性評價通則》等。
1991年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課題中,安全評價方法研究列為重點攻關項目。由原勞動部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識別、評價技術研究”,將重大危險源評價分為固有危險性評價和現實危險性評價,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考慮各種控制因素,反映了人對控制事故發生和事故后果擴大的主觀能動作用。固有危險性評價主要反映物質的固有特性、危險物質生產過程的特點和危險單元內、外部環境狀況,分為事故易發性評價和事故嚴重度評價。事故易發性取決于危險物質事故易發性與工藝過程危險性的耦合。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識別評價方法填補了我國跨行業重大危險源評價方法的空白,在事故嚴重度評價中建立了傷害模型庫,采用了定量的計算方法,使我國工業安全評價方法的研究初步從定性評價進入定量評價階段。
與此同時,安全預評價工作隨著建設項目“三同時”工作向縱深發展過程中開展起來。1988年國內一些較早實施建設項目“三同時”的省、市,根據原勞動部[1988]48號文的有關規定,在借鑒國外安全性分析、評價方法的基礎上,開始了建設項目安全預評價實踐。經過幾年的實踐,在初步取得經驗的基礎上,1996年10月原勞動部頒發了第3號令,規定六類建設項目必須進行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預評價是根據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內容,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分析和預測該建設項目存在的職業危險、有害因素的種類和危險、危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術和管理對策,作為該建設項目初步設計中安全技術設計和安全管理、監察的主要依據。與之配套規章、標準還有原勞動部第10號令、第11號令和部頒標準《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導則》(LD/T106-1998)。這些法規和標準在進行預評價的階段、預評價承擔單位的資質、預評價程序、預評價大綱和報告的主要內容等方面作了詳細的規定,規范和促進了建設項目安全預評價工作的開展。入世以后,國際標準趨向同一性,建立在高技術含量基礎上的政府決策、越來越大的社會評價需求,將對安全評價和安全中介組織的發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f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