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計數及臨床意義
血小板計數(platelet count, PLT)
(一)正常值參考范圍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細胞的胞漿脫落而來(在骨髓中生成)。血小板的主要作用——通過黏附、聚集與釋放血小板因子參與止血和凝血。
參考范圍:兒童、新生兒、男性(100~300)×109/L
女性(101~320)×109/L(略高)
(二)臨床意義
1.血小板減少(重點記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磺胺藥)
(1)血小板生成減少(骨髓疾病/再障、巨幼、惡性貧)
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各種急性白血病、骨髓轉移瘤、骨髓纖維化、多發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惡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
(2)血小板破壞過多(自身免疫或自身抗體病/脾亢/體外循環)
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產生抗血小板的自身抗體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所有血細胞包括血小板均在脾臟被破壞)、體外循環(機械損傷)等。
(3)血小板分布異常(脾腫大)
脾腫大、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釋。
(4)其他疾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出血性疾病)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陣發性睡眠血紅蛋白尿癥、某些感染(如傷寒、黑熱病、麻疹、出血熱多尿期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粟粒性結核和敗血癥)、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壞血病、阻塞性黃疸、過敏性紫癜)。
(5)用藥(記住磺胺,其他可常識判斷)
藥物中毒或過敏引起。如氯霉素、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抗血小板藥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抗凝血藥肝素等也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應用某些抗腫瘤藥、抗生素、磺胺藥、細胞毒性藥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回憶——磺胺可引起白細胞減少)
(磺胺藥——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
2.血小板增多(臨床不常見,了解即可)
(1)疾病(了解即可)
見于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多發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類白血病反應、霍奇金病、惡性腫瘤早期、潰瘍性結腸炎等。
(2)創傷(出血引起的代償性增多,一過性)
急性失血性貧血,脾摘除術后、骨折、出血后,可見一過性血小板增多。
最可能引起血小板計數減少的抗生素是E
A.青霉素 B.頭孢拉定C.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 D.克拉霉素E.甲砜霉素
知識點六 紅細胞沉降率
紅細胞沉降率(血沉,ESR)
(一)正常值參考范圍
血沉——紅細胞在一定的條件下在單位時間內的沉降距離。一般說來,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體內有感染、炎癥或壞死組織的情況,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變的存在。☆
參考范圍: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二)臨床意義
1.血沉增快
(感染/炎癥(風濕)/組織壞死/惡性腫瘤/高球蛋白血癥/高膽固醇血癥)
生理性增快見于女性月經期、妊娠3個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內);而病理性增快見于:
(1)炎癥(常識判斷)
風濕病、結核病、急性細菌性感染。
(2)組織損傷及壞死(常識判斷)
心肌梗死、手術或創傷,并持續2~3周。
▲(3)惡性腫瘤☆
迅速增長的惡性腫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腫瘤血沉多正常。(血沉是否增快是鑒別惡性和良性腫瘤的重要指標之一)
(4)高球蛋白血癥(一般致血小板減少的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體病可致血沉增快)
如多發性骨髓瘤、慢性腎炎、肝硬化、系統性紅斑狼瘡、巨球蛋白血癥、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貧血、高膽固醇血癥(血管炎癥機制)。
2.病理性減慢(臨床意義較少,了解即可)
主要見于紅細胞數量明顯增多及纖維蛋白原含量明顯降低時,如相對性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晚期。
病理性紅細胞沉降率(ESR)增快可見于ABC
A.風濕病 B.急性心肌梗死
C.貧血 D.脂肪瘤
E.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晚期
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執業中藥師考試歷年真題 執業西藥師歷年真題 2013年執業藥師考試招生方案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