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題
1.(1)個人因素。有人認為貧困產生是與社會成員個人的素質相關的。這種觀點認為社會給成員提供的機會是均等的。如果一個人陷入貧困的境地,則應歸咎于自身素質和能力的不足,大多是因為經濟失敗、遺傳基因、道德品質和家庭環境等因素。案例中有人認知出現了問題,覺得自己學歷低,沒技術,找不到工作。
(2)社會因素。這個觀點認為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了貧困,比如社會結構轉型,行業調整導致了社會成員的失業,造成了個人與家庭的貧困。
(3)文化因素。主要是指貧困文化對于社會成員個人、家庭和群體的影響。貧困文化在貧困群體之間通過交往而得到加強,形成文化的代際傳遞,并形成貧困群體的一些共同特征。由于貧困文化的代際傳播,出現了有的家庭兩代都申請的現象。還有“等、靠、要”的不良思想的傳播.都會使他們產生不勞而獲的思想.從而導致低保人數增加的現象。
(4)環境因素。造成貧困的原因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貧困群體居住的環境,環境不允許或者沒有為窮人改變自身狀況提供機會和資源。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會影響該地區居民的就業。
2.(1)運用個案工作的方法。協助社區居民重新認識、分析面臨的處境和造成困難的原因,提升其信心。使其認識到自己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從而改變不勞而獲的消極觀念。
(2)運用增能理論,開展發展性和支持性小組。通過協助社區居民尋找社會資源,擴大社會交往,構建新的社會支持網絡和互動體系,發揮自身潛能和資源優勢,增強自身對抗環境和解決問題的力量。
(3)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服務。社會工作者應積極為社區困難群體尋找就業信息,提供培訓機會,向社會用人單位積極推薦,維護困難群體的權益。
(4)聯合社會組織的力量。比如,青年志愿者組織可以服務那些留守的孤寡老人,婦聯組織可以為貧困婦女和兒童提供幫助等。
第二題
1.詢問、觀察、利用已有資料。
2.虐待老年人指的是惡意對待老年人。在身體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經濟方面對老年人構成虐待或剝削。疏于照顧老年人既包括主動也包括被動地讓老年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顧.導致老人的身體、情緒或心理方面的健康衰退。
惡意對待類型:
(1)身體虐待。王老先生手臂上有多處淤青,問其原因沉默不答,表情緊張。老人表現出對受傷非常警惕和緊張,說明其正處于高風險情境之中。
(2)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用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讓老人遭受精神上的痛苦,包括用言語攻擊、威脅、恐嚇或騷擾老人,還包括把老人當孩子對待,或者有意斷絕老人與他人的社會接觸。兒媳覺得老人不做家務,不講衛生,常常為此打罵老人。兒子出差時,兒媳還經常將老人反鎖在家中。
(3)經濟虐待。不恰當地使用老人的經濟資源、個人財產或其他有價物品,包括偽造支票或法律文件。老人將退休工資都交給了兒媳,身上沒有任何零花錢。
(4)他人疏于照顧。主動或被動地未滿足老人身心健康的需要,包括未能充分滿足老人在飲食、居所、穿衣、醫療照顧和身體保護等方面的需要。盡管安排了照顧老人,但老人的個人衛生差,有時不讓老人吃飽,居住條件也不衛生。
(5)自我忽視。老人沒能充分照顧自己又沒有其他的照顧人,由于缺乏自我照顧,自我忽視會危及老人的身心安康。王老先生的房間雜亂無章,身上衣服泛黃并發出異味,多日未換洗。
第三題
1.親子溝通平行小組是親子教育的一種新形式,它可以定義為兩個分開但同時進行的小組。通過聯合活動,如實踐練習、互相配合的小組內容和進度、聯組活動等,從而改善親子關系。
親子溝通平行小組的優點:
(1)父母參與的中介角色對子女學習各種技巧有很大的幫助。由于父母清楚地了解小組的內容,在子女學習上他們可以發揮提醒和鼓勵作用,并協助子女在家完成實踐練習。
(2)由于雙方都參加親子教育服務活動,從中會讓子女感受到父母也愿意努力學習改善關系,而彼此在服務活動過程中的改變和進步都會成為對對方的鼓勵,從而增強雙方處理沖突和解決問題的信心。
2.親子溝通平行小組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在小組活動正式開始之前,首先應該對服務對象(家長和子女)的需要和問題做一個了解和評估,家長組方面是需要增強聆聽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子女組重點是訓練他們增強表達能力,提升自我價值。
A:學會認真聆聽B:我眼中的父母C:跨組練習:知己知彼D:心平氣和之道E:學會情緒管理
第四題
1.張某的需要:
(1)基本生存條件的需要:①需要能維持他基本生活所需的經濟收入或最低生活保障救助;②需要維持其基本生活所需的住房條件;③需要維持身體健康的衛生醫療待遇。
(2)教育、就業權益的保障需要。張某需要通過自身能力來維持基本生存條件,所以對其教育、就業權益的保障顯得尤為重要。
(3)再社會化的服務需要。張某需要接受社會工作者在思想教育、心理輔導、行為糾正、信息咨詢、就業培訓、生活照顧以及社會環境改善等方面提供的服務,使他消除犯罪心理結構,修正行為模式,從而能適應社會生活。
2.需注意的問題:
(1)加害社會與加害他人的行為使其較難取得社會民眾的同情。張某假釋回家,與其父母、兄嫂同住,但矛盾沖突不斷,家庭關系十分緊張。社會上的一般民眾,甚至一些親人,都鄙視和厭惡他,不會像對待社會工作其他領域的服務對象一樣給予同情和幫助。
(2)社會功能缺失的嚴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復與重建的難度。張某沒有固定工作,仍然單身一人,多次嘗試找工作,但因文化程度低,沒有專業技能等原因未能成功,并且在其服刑期間社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但是張某并沒有增加相應的能力來應對這種變化。社會功能嚴重缺失。
(3)受刑者的身份使其處于社會資源網絡的邊緣地位。張某身份的特殊性使他處于社會資源網絡的邊緣地位,無法獲得或很少得到一般社會民眾可以得到的經濟、物質、社會保障資源。在生活、教育、就業、衛生、住房、家庭婚姻、社會交往等方面,張某都將面臨比一般社會民眾更大的壓力。
第五題
(1)認知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①能夠掌握社區生活和共同問題的知識和資料;②能夠理解資料的相互關系,批判地分析問題;③能夠引申和推理;④能夠進行分析和評價,并提出創新的建議。
(2)行為和技巧能力的培養。社會工作者采取的方法有:①肯定模仿學習的重要性;②社會工作者可以采取個別訓練和督導的方式,即根據居民個體的水平和興趣,設計訓練內容;③也可以采用示范、錄像帶、心理預習、自我引導、復習等方法,幫助居民學習公開演講、協商、游說等復雜技巧。
(3)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提升。社會工作者需要從感受、興趣、態度取向、價值觀四個方面下工夫,改變他們對參與、社會正義、居民權益的感觀和價值取向,也可以通過行動反思的方法澄清價值觀,分享個人經歷和感受,引起居民的共鳴,并鞏固“服務社區”的精神。
(責任編輯:g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