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試題答案:
32.【答案要點】心理學家認為,個性是在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并發展的。
(4)學校教育因素。學校對個性的形成和定型有深遠的影響。
(5)早期童年經驗。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兒童向健康個性發展,不幸的童年也會引發兒童不良個性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絕對的對應關系。早期兒童經驗是否對個性造成永久性影響因人而異。
33.【答案要點】性格與氣質都是描述個人典型行為的概念。這兩個概念既有區別,又有密切的聯系。
性格與氣質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下列三個方面:
第一,從起源上看,氣質是先天的,一般產生在個體發生的早期階段;性格是后天的,是人在活動中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反映了人的社會性。
第二,從可塑性上看,氣質的變化較慢,可塑性較小,不容易改變;性格的可塑性較大,環境對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顯的。
第三,氣質所指的典型行為是它的動力特征,與行為內容無關,因而氣質無好壞善惡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為的內容,表現為個體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因而性格有好壞善惡之分。
性格與氣質又是密切聯系、相互制約的。先從氣質對性格形成的影響上來看,首先,氣質會影響個人性格的形成,它在個體發生的早期階段就表現出來,嬰兒的氣質特征會影響家庭環境,影響父母或其他哺育者的不同行為反應。其次,氣質可以按照自己的動力方式,使性格特征具有獨特的色彩。
最后,氣質還會影響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再從性格對氣質的影響來看,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蓋或改變氣質,使它服從于生活實踐的要求。
34.【答案要點】(1)社會生活環境。宏觀社會環境的影響通過兒童具體生活環境來起作用,因為幼兒是生活在具體的家庭和同伴環境中,親社會行為受社會文化以及電視媒介等的影響。
(2)兒童日常的生活環境。①家庭的影響。家庭是兒童親社會行為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現在:一方面是榜樣的作用,父母自身的親社會行為成為幼兒模仿學習的對象;另一方面,父母的教養方式是關鍵因素。②同伴的相互作用。在兒童的安慰、幫助、同情等能力形成過程中,同齡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幼兒看到同伴做出親社會行為的時候,可能會模仿,也可能會通過觀察行為的結果發生替代性強化。
(3)移情。無論是社會生活環境,還是具體生活環境的影響,最終都要通過兒童的移情而起作用。移情是導致親社會行為最根本的內在因素。
35.【答案要點】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的動力系統。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自人出生便已存在。構成本我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支配本我的是快樂原則。
自我位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是個體出生后從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的。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此外,自我介于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與超我具有緩沖與調節的功能。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最高部分,是由于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范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
人格結構中的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人格。如果三者失調乃至破壞,就會產生神經病,危及人格的發展。
編輯推薦:
更多關注:教師資格報考指南 教師資格考試培訓 教師資格考試教材 掌上學習平臺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教師資格
[筆面護航班]
筆試+面試 協議保障 2期重學高端服務
教師資格
[沖關暢學班]
入門+進階 精選教材 協議保障 1期重學
教師資格
[精品樂學班]
課程模塊 準題庫自主練習重點強化學科全面
教師資格
[面試特訓班]
全新升級模塊 協議重學 研發資料班主任督學
教師資格
[面試精品班]
課程模塊 學科試講 高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