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18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時間:11月3日;教師資格考試報名時間:預計9月6日左右;教師資格考試成績查詢時間:預計12月12日左右。點擊查看:2018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時間及報名入口總匯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綜合素質考點:學生觀(二)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根據教師資格證考試大綱的要求,《小學綜合素質》學生觀這一節需要“理解'以人為本'的涵義,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做到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
一、“以人為本”學生觀的內涵
“以人為本”的教育戰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發展的起點和目標上,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確立了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人為本”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屬性。堅持以人為本,最堅實的落腳點在于將“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落實在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充分尊重、關心、信任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呵護學生,尊重學生的生命主體意識,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發揮教育的主體作用。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很好地體現和遵從了學生的本質屬性,將學生視為發展中的人,尊重個體的獨特性.并切實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學生放置在發展的主體位置。
1.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主體,是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求把學生置于教育活動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需求,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把學生真正的當作“人”來開展教育,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不以教師的個人意志去支配學生,按照學生的成長規律開展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而現實中,個別教師忽視學生的獨立主體性特點,以教師
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進而樹立教師的所謂絕對權威,這是與當代學生觀相悖的。
(1)學生在教育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需要樹立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活動過程中.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學生角色觀念,幫助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轉變為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探究。在這種學生觀的引導下,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開闊、思維活躍,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和開拓進取的精神。
(2)學生具有個體獨立性,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
學生作為個體.具有主觀的意志.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并非簡單地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經過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斷。由于學生自身認識的不同.造成了學生學習效果的不同,說明學生在思想上具有鮮明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獨立性,不能把自己的個人意志強加于學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觀地看待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把學生當作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當作具有個體獨立性的人來看待.因勢利導地去施加教育.推動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
(3)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具有主體的需求與責權
學生的主體性的根源在于個體需求與責權的統一。學生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獨立的主體,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具有學習的自主需求和動力,擁有享受相關需求的權利。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需求,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使學生認識到權利與責權是并存的.更是統一的。在享有一定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承擔著一定的責任,這是學生主體性的客觀要求。
2.學生是發展的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學生的發展是指學生在遺傳、環境和學校教育以及自我內部矛盾運動的相互作用下,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所發生的質、量、結構方面變化的過程及結果,是內外部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學生作為發展的人.其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身心發展的社會需要與個體現有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1)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規律性
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個別差異性。①順序性
身心發展的順序性是指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如身體的發展遵循著從上到下、從中間到四肢、從骨骼到肌肉的順序發展。心理的發展總是按照由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由情緒到情感的順序發展。
因此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應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序列進行施教,做到循序漸進,“拔苗助長”“陵節而施”都是有違身心發展順序性規律的。
②階段性
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是指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
著不同的發展任務。如小學生的思維具有較大的具體性和形象性特點,不容易理解抽象的道理。
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決定教育工作者必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分階段進行.在教育教學的要求、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上,不能搞“一刀切”,還要注意各階段間的銜接和過渡。
③不平衡性
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兒童身心發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與時間相一致地勻速運動,在不同的時間里,其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顯差異的。具體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發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是不均衡的.如個體身高體重的發展存在兩個高峰期——嬰兒期和青春期。在這兩個高峰期內,身高體重的發展較其他時期快得多。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發展時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已經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有的則要到較晚的年齡階段才能達到較為成熟的水平。如學生的感知覺發展達到成熟水平要比思維發展早得多。
因此,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適時而教,即要在兒童發展的關鍵期或最佳期及時地進行教育。所謂關鍵期是指人的某種機能在某一年齡階段最適宜 于形成的時期.也叫作最佳期或敏感期。在這一時期進行教育才可以取得最佳效果,如果錯過了關鍵期,教育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也無法取得成功。④互補性
身心發展的互補性是指機體各部分或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存在著互補關系.某一方面受損或缺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彌補。具體表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是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如盲人的聽覺通常會比較發達。
另一方面,互補性也存在于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如身患重病或有殘缺的人.如果他有頑強的意志和戰勝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發展。
身心發展的互補性要求教育應結合學生實際,揚長避短,注重發現學生的自身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⑤個別差異性
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是指不同個體之間的身心發展存在著速度和水平的不同。這種不同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從群體的角度看.不同的群體之間存在著差異,如男女性別的差異.不僅是自然性別上的差異,還包括由性別帶來的生理機能和社會地位、角色、交往群體的差別。
另一方面個別差異表現在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其中有些是發展水平的差異.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現方式上的差異。
根據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求教師應當把學生看作是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倡導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從本質上講,學生處于人生發 展的特定階段,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和可塑性.教師應當避免只關注學生的現實情況,要挖掘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實現對學生成長的全局性把握.甚至全人生 的指導,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有培養前途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對教育好每一位學生充滿信心。同時尊重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尊重學生自由意 志,把學生看作是獨立思考和行動的主體.在與教師的交往和對話中,發展個體的智慧潛能,陶冶個體的道德性格,使每個學生都達到自己的最佳發展水平。
3.學生是具有個性與差異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不僅要求將學生作為一個整體來全面看待,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成長。“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更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
(1)人的全面發展是以承認學生差異和個性發展為基礎
人的全面發展不等于各個方面的平均化發展,教育活動涉及德、智、體、美、勞等諸多方面與內容。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要求每個受教育者作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 個體,各個方面都能夠獲得應有的發展,同時也要承認人的各個方面發展水平具有一定差異性.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各個方面的發展指標?!俺哂兴?,寸有所 長”,智育成績欠佳的學生,可以有高尚的道德。不擅長藝術表演的學生,可以有高超的勞動技能。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每一個人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 都得到發展,這種發展,承認學生個體差異。重視人的個性發展.是對學生發展不同步的認同,全面發展的人,不應該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充滿個性并有自身特點的 人:完整的人.也不是各個方面平均發展的人,而是在全面發展基礎上個性又得到很好發展的人。因此尊重個性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和最高境界。
(2)學生的個性與差異要求切實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機和活力.在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是學生自身發展的落腳點和最終體現。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克服按統一標準和尺度去衡量 學生,追求完全趨同,整齊劃一的弊病,根據學生各方面情況進行因材施教。這就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原則,講求因時制宜,因人而異.為學生創設良好 的成長成才條件,從個性化的角度人手,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在不同領域內有所專長、有所成就,培養大批的創新型人才.為增強民族創新精神和能力奠定堅實的基 礎。
二、小學生的發展特點
1.小學生感知覺發展的特點
隨著年 齡的增長,小學生在教學活動的影響下,感覺的隨意性、感受性不斷發展。特別是差別感受性的增長要快于絕對感受性的增長。小學生在音樂學習和訓練的影響下, 辨別音調的能力明顯提高。同樣.通過學習活動,小學生的語言聽覺和語言運動覺發展也很快,已逐漸接近成人的水平。在書寫、繪畫制作等教學活動中,小學生手 部的肌肉、關節、力量都有了顯著的發展。手部動作的精細性和靈活性也日益增強。小學生知覺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形狀知覺、方位知覺和距離知覺三個方面的發展。 首先.在形狀知覺方面,小學生剛入學時容易疏忽客體的“形狀”特性,而會更多地注視客體的其他特征。所以在寫字時經常會出現左右、上下顛倒的錯誤。之后隨 著年齡的增長,辨別形狀的正確率會逐漸提高。其次,在方位知覺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對位置和方向會有更清晰的知覺,左右方位和空問知覺都有很好的 發展。再次.在距離知覺方面。小學生對空問環境中對象問較近的距離可以確定.對較遠的空間距離則往往混淆不清。這說明小學生的距離知覺還是比較模糊,有時 候還容易混淆。
2.小學生記憶和想象發展的特點
小學生的記憶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小學生的有意記憶和無意 記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隨著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興趣的發展,學習目的的明確,有意記憶的主導地位越來越顯著。其次.從機械記憶向理解記憶發展。 從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轉化的關鍵年齡.往往與理解能力發展的關鍵年齡一致,大致在三四年級。再次,形象記憶向抽象記憶發展。小學低年級學生知識經驗還不豐 富.記憶更多與具體形象相聯系。因此,低年級學生往往表現為形象記憶。隨著知識的豐富、智力的發展和教育教學的不斷影響,小學生的抽象記憶能力不斷發展, 并逐漸占據優勢。形象記憶和抽象記憶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小學生的記憶系統。
小學生的思維比較發散.想象也日益豐富。發散思維作為 創造性思維的核心組成.是一種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小學生的想象經常是不合邏輯的.但是能夠體現出孩子思維的活躍性。這也是小學生的 創造性比更高學段孩子高的原因。低年級小學生的想象具有模仿、簡單和具體的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中高年級,小學生的想象進一步發展,知識的豐富和經驗 的累積使他們對具體想象的依賴會越來越小.創造想象逐漸得以發展。
3.小學生情感的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情 感變化更加豐富、深刻和穩定。低年級小學生已經能夠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是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高年級小學生情感更為穩定,自尊以及希望獲得他人尊重的 感覺越來越強。其中最為明顯的是道德情感的逐步發展??傮w而言,小學生在道德發展方面。言與行基本上是一致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步出現言行不一致的 現象。此外,在小學生的道德發展中,自覺的形成和發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小學生道德知識系統以及相應的行為習慣的表現形式,也是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 發展的重要標志。
4.小學生性格的特點
小學生的性格隨著年齡增長不斷發展,但其發展速度具有不平衡性。小學四年級前 發展較慢,表現為發展的穩定時期。四年級后發展較快,表現為快速發展時期。這是因為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在適應學校生活的過渡時期.繁重的課程和學業壓力使 他們焦慮緊張。而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適應了學校里以學習為主的生活。集體活動范圍逐步擴大,同伴交往日益增加。教師、集體和同伴對兒童性格的影響越來 越直接.也越來越大,使得兒童性格特點日益豐富和發展起來。同時,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在不斷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開始能夠把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加以對 照,逐步地脫離教師,獨立地作出評價。
三、“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對小學教育的具體要求
1.把我小學教育的本質特征
(1)小學教育具有基礎性
小學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礎階段.是兒童成長為合格社會公民的基礎工程。完整良好的小學教育能為人的一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種基礎不僅僅包括 科學文化基礎,例如學習各種知識、提高自身能力等。而且包括人文素養基礎,包括關心他人、崇尚節義、待人寬容以及追求真善等。小學教育的質量如何,能否為 孩子的發展奠定基礎.直接關系到兒童的一生能否健康發展的問題,也深刻地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民族素質。
(2)小學教育具有全面性
小學教育的全面性,也叫整體性,是指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 生全面發展。一個人只有在這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才能具備今后發展的綜合基礎,人生的長足發展才有了可靠的保證。但是,全面發展不等于平均發展.在對兒童進 行全面教育的同時,教育還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把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結合起來.是小學教育全面性的內在要求。
(3)小學教育具有普及性
由于小學教育是起始教育,是接受學校教育的開端.是其他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因此它是一個人接受學校教育必經的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學教育已經成為 人人都必須接受的教育,也是人人都有機會接受的教育。在我國,目前的小學教育是義務性的基礎教育。無論是正常兒童還是特殊兒童,都必須接受小學教育。小學 教育的普及性,就是堅持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每個人都應該并且能夠得到發展,不應只注重部分學生的發展。這是每個學生的基本權利.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
2.全面促進小學生發展
(1)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教書育人作為教師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區別于其他職業的重要標準.其核心在于培養
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潛能。長期以來,教育過分強調統一性和標準性,以教師為中心,以考試為指揮棒,其結果必然是不利于學生個性的成長。作為教師要了 解每個學生整體情況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班級的學生層次差別也較大。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特點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師既要 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又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個別情況制訂出具體要求,設計或選擇豐富多樣、適當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因材施教.以促進學生的 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師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是指教育要 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才能、想象力和好奇心等。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貫徹因材施教.需要保持著一種開放的心態.鼓勵學生發出自己的 聲音,通過多種途徑全面地了解每一個學生,了解其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態度和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思想、身體等方面的特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重視 學生共性發展的基礎上去兼顧每個學生的不同.從而針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和評價方案.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具有高度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 性的人。
(2)關注學生心理變化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迅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情感變化愈加豐富、深刻,自我意識日益增強。這個時期兒童的心理發展,更需要一個健康良好的環境來保障和呵護.開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小學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組織和開展心理健康活動課。開展相關的團體合作活動、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讓學生懂得合作和共處的重要性,獲得判斷是非對錯以及抵抗誘惑的能力,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人.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調適常識。
其次.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課程中。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和意識.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言談舉止、對學生的態度、對學生的評價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對個別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咨詢和輔導。針對日常學習生活中,每個學生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學習心態、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等,及時了解情況,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3)注重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
評價是教師最常運用的一種教育方式。評價不僅具有診斷的作用,而且具有導向、激勵等功能。正確、適當的評價在促進學生學習和保障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 要意義。當前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過分注重結果.忽視過程,這種只注重結果的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在對學生的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形成性評價 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使評價真正起到引導、激勵學生成長的作用。
在對學生的評價過程中.教師應該多作肯定性評價,少作否定性評價,積 極地鼓勵和激勵學生,避免傷害和打擊學生。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毛病和缺點不能吹毛求疵,而要積極發揚其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 素,充分肯定學生好的方面。這才是評價的意義所在。但是,鼓勵學生并不意味著濫用表揚.夸大的表揚,只表揚不批評等??隙ㄐ缘谋頁P應該是真誠的、有針對性 的,而不是盲目的、表面化的。
(4)匯集家庭與學校的教育合力
小學時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對于低年級 學生而言.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家庭同樣也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是學生首先接受教育和影響的地方,父母和子女之 間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感情聯系。因此,家庭教育在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應該意識到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責任。
教師應該與學生家長建立平等合作的良好關系。對于學生的教育問題,教師與家長應該經常溝通,形成一種教育合力。在討論學生問題時,教師可以先評價學生的 優點,再指出孩子存在的問題,讓家長增強教育孩子的信心;教師應尊重家長,對于家長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建議的方式提出要求;教師還要學會傾聽家長對 于孩子情況的分析.并作為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之一。家校良好的合作關系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渠道.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并為之作出努力。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