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貨幣政策的目標與工具
(一)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1.最終目標體系
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目的是通過調控貨幣供給來影響社會經濟生活,貨幣政策的作用范圍是宏觀經濟領域,貨幣政策的目標應該是解決宏觀經濟問題。就總體而言,一個國家在宏觀經濟方面大致存在這樣四種類型的問題:社會經濟生活是否安定?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如何?生產要素和勞動力的就業情況如何?國際收支是否保持平衡?因此,一般就將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確定為以下四個:
(1)物價穩定。物價穩定是指在經濟運行中物價總水平在短期內不發生顯著的波動,進而維持國內幣值的穩定。物價總水平能否保持基本穩定,直接關系到國內社會經濟生活是否能保持安定這樣一個宏觀經濟問題。因此,物價穩定一般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因為沒有穩定的物價就意味著沒有一個穩定的市場環境,價格信號失真,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難以做出投資和消費的決策,從而最終影響經濟的增長和擴大就業。此外,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既造成收入的不公平分配,也會影響社會的安定。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物價水平往往隨著社會總需求擴大、商品成本的提高以及一些結構性經濟因素的影響而呈上漲趨勢。因此雖然在理論上還有許多不同的爭論,但從各國貨幣政策的實際操作來看,一般以通貨膨脹率來衡量物價穩定狀態,一般都認為物價上漲率在40/0以下是比較合理的。
(2)充分就業。充分就業是指有能力并愿意參加工作者,都能在較合理的條件下,隨時找到適當的工作。在經濟學中的充分就業并不等于社會勞動力的100%就業;通常是將兩種失業排除在外:一是摩擦性失業,即由短期內勞動力供求失調或季節性原因而造成的失業;二是自愿失業,即工人不愿意接受現行的工資水平而造成的失業。
充分就業作為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嚴重的失業意味著生產資源的閑置和浪費,意味著產出的損失;二是嚴重的失業是一種社會災難,必將導致嚴重的社會不公正,進而危及社會的穩定。
判斷中央銀行充分就業的政策目標是否實現,一般是以勞動力的失業率來衡量。失業率是社會的失業人數與愿意就業的勞動力之比,失業率的高低反映了充分就業目標的實現與否與實現程度。與充分就業相對應的失業率稱為自然失業率。盡管很難確定低于何種水平的失業率才算是充分就業,但西方國家的多數學者認為5%以下的失業率即為充分就業。
(3)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針對國民經濟發展狀況而設置的宏觀經濟目標,其含義是國民生產總值要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不要停滯,更不能出現負增長。這個目標與充分就業目標之間關系密切。因為越接近充分就業,就意味著生產資源越能被充分利用。各國通常將國劂生產總值增長率、國民收入增長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主要指標。資本量、勞動生產率、投資等因素均對一國的經濟增長產生影響。中決銀行作為一國貨幣金融管理機構,為實現既定的經濟增長目標,可以憑借其所能操縱的各種政策工具,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率水平,以促進投資或者控制通貨膨脹,消除不可預測的通貨膨脹率變動對投資的影響。
但是,由于世界各國發展階段及發展條件各不相同,在經濟增長的選擇上就存在著差異。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壓力,往往更偏好較高的增長率,相應的對貨幣政策也會施加支持經濟增長的壓力。例如,在經濟低迷時期,要求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的呼聲就會非常高,結果往往造成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和下一輪的經濟蕭條的狀況。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有這樣的教訓。因此,人們對貨幣政策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一直有爭論。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只能以其所控制的貨幣政策工具,通過創造和維持一個適宜經濟增長的貨幣金融環境,促避經濟增長。.
(4)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平衡是一國圜際收支中的收入和支出處于基本持平的狀態。國際收支平衡可分為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靜態平衡是指以~個年度周期內的國際收支平衡為目標的平衡,只要年度末的國際收支數額基本持平,就稱之為平衡。動態平衡是指以一定時期(如3年、5年)的國際收支平衡為目標的平衡。
在開放型經濟中,國際收支是否平衡將對一國凰內貨幣供應量與物價產生較大影響。如果出現過大順差,則會增加國內貨幣供應量并相對減少該國市場商品供應量,從而使該國市場出現貨幣供給偏多、商品供應不足的情況,加劇該國商品市場的供求矛盾,導致物價上漲。如果出現過大逆差,則會增多國內商品供應量,在該國國內貨幣量偏少的情況下,就會加劇該國國內商品過剩,可能導致經濟增長停滯。因此,在對外貿易額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較高的國家里。國際收支能否保持平衡也是一個重要的宏觀經濟問題,需要借助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加以解決。尤其是逆差對經濟的不利影響更大,因而各國在調節國際收支的失衡時,重點通常放在減少或清除逆差上。
2.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之間的矛盾性
如果能夠同時保持物價的穩定、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國際收支維持基本平衡,這當然是宏觀經濟的最佳狀態。但這畢竟只能是一種理想境界,在實際經濟生活中難以達到。四個政策目標之間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不協調的方面,主要表現在:
(1)穩定物價與充分就業之間的矛盾。一般而言,存在較高失業率的國家,中央銀行有可能通過增加貨幣供給量、擴大信用投放等途徑,刺激社會總需求。以減少失業或實現充分就業。但這樣做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一般物價水平上漲,誘發或加劇通貨膨脹。
新西蘭著名經濟學家菲利普斯通過研究1861-1957年近100年英國的失業率與物價變動的關系,得出了結論:失業率與物價上漲之間存在著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這一關系可用圖9-2來表示。
因此,采取減少失業或實現充分就業的政策措施,就可能導致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反之,為了降低物價上漲率或穩定物價,就往往得以較高的失業率為代價。中央銀行在決定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時,或者選擇失業率較高的物價穩定,或者選擇通貨膨脹率較高的充分就業,或者在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的兩極間相機抉擇,但一般都只能在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的兩極間尋求可以接受的平衡點。
(2)穩定物價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經濟增長無疑能為穩定物價提供物質基礎。但在顯示經濟生活中,經濟增長與穩定物價之間卻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穩定物價要求收緊銀根、壓縮投資需求、控制貨幣量與信用量;而要使經濟有較高的增長速度,則要求增加投資,充分就業也要求增加投資量以吸收更多的勞動力。所以,中央銀行難以兼顧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
(3)穩定物價與國際收支平衡之間的矛盾。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個國家的幣值和國際收支都會受到其他國家宏觀經濟狀況的影響。處于通貨膨脹中的國家,國內利率往往比較高,容易引起外國資本流入。這樣,一方面由于平衡了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而有利于保持匯率的穩定;男一方面出于資本大量流人彌補了可能發生的貿易逆差,有利于維持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因此,盡管通貨膨脹不利于穩定物價目標,卻有利于平衡國際收支目標。
反之,若將抑制通貨膨脹、恢復物價的穩定作為貨幣政策的重點目標,卻不一定能夠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因為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取決于本國與外國兩個方面的經濟環境。即使本國物價水平維持著較為穩定的狀態,但由于外國會發生通貨膨脹,使得本國出口商品的競爭能力減弱,導致本國國際收支逆差問題。
因此,只有在各國保持程度大致相同的物價穩定標準時,物價穩定才有可能與國際收支平衡同時并存,但這樣的機會并不常有。
(4)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之間的矛盾。由于經濟增長帶動了進口增加,出目產品面臨由于國民收入增加帶來的需求,如果進口的增長快于出口的增長,就有可能導致貿易差額的惡化。同時,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就需要增加投資,在國內資金來源不足的情況下,外資流入可能會造成資本項目出現順差。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國際收支失衡,但不能確保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共存。吸收外資、由資本流入來彌補貿易逆差畢竟是有限的,并且還存在著償付外債本息的問題。依靠資本流人來彌補經常項目逆差的方式,只能是暫時的,并且所實現的均衡也是非實質性的均衡。
反之,在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時,通常要求壓制國內的有效需求以減少進口,爭取消除逆差,這有可能會影響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導致經濟衰退的后果。因此,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也很難同時并迸。
(二)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所采取的、能夠通過金融途徑影響各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經濟手段。因此,貨幣政策工具一般體現為中央銀行的業務活動。即作為貨幣政策工具,一方面應當是屬于中央銀行自身的信用管理業務,另一方面必須是能對決定貨幣供給的主要變量發生作用。
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和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也稱為貨幣政策的總量調節工具,是常規性質貨幣政策工具。它通過調節貨幣和信貸的供給影響貨幣供應的總量,進而對于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都產生影響。主要包括被稱為中央銀行“三大法寶”的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操作。
1.存款準備金率政策
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指中央銀行在法律賦予的權力范圍內,規定或調整商業銀行繳存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比率,以控制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改變貨幣乘數,間接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政策。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的主要內容是:①規定存款準備金計提的基礎,即需要提交準備金的存款的種類和數額;②規定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即中央銀行依據法律規定對商業銀行的存款提取準備金的比例;③規定存款準備金的構成,只能是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商業銀行持有的其他資產不能充作存款準備金;④規定存款準備金提取的時間。
存款準備金率通常被認為是貨幣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其作用于經濟的途徑有:①對貨幣乘數的影響。按存款創造原理,貨幣乘數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做反向變化,即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高,貨幣乘數則小,銀行原始存款創造的派生存款也少;反之則相反。②對超額準備金的影Ⅱ向。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時,即使基礎貨幣和準備金總額不發生變化,也等于解凍了一部分存款準備金,轉化為超額準備金,超額準備金的增加使商業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增強;反老則相反。③宣示效果。存款準備金率上升,說明信用即將收縮,利率隨之上升,公眾會自動緊縮對信用的需求;反之則相反。
存款準備金率政策作為貨幣政策工具的優點是:①中央銀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權,在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中最易實施;②對貨幣供應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確定,各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必須立即執行;③對松緊信用較公平,一旦變動,能同時影響所有的金融機構。其缺點是:①作用猛烈,缺乏彈性,不宜作為中央銀行日常調控貨幣供給的工具,因此其有固定化的傾向;②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超額準備金的影響。如果商業銀行有大量超額準備金,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時,商業銀行可將部分超額準備金充抵法定準備金,而不必收縮信貸。
2.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是商業銀行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戶貼現票據再向中央銀行貼現。對中央銀行而言,再貼現是買進票據,讓渡資金;對商業銀行而言,再貼現是賣出票據,獲得資金。再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最早擁有的也是現在一項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再貼現政策的主要內容有:①調整再貼現率,影響商業銀行借貸中央銀行資金的成本;②規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的資格,即對再貼現的票據種類和申請機構區別對待,或抑制或扶持,以影響金融機構借入資金的流向。
再貼現作用于經濟的途徑有:①借款成本效果。即中央銀行提高或降低再貼現率來影響金融機構向中央銀行借款的成本,從而影響基礎貨幣投放量,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其他經濟變量。比如,中央銀行認為貨幣供應量過多時可提高再貼現率,這首先影響到商業銀行減少向中央銀行借款,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投放減少,若貨幣乘數不變,則貨幣供應量相應減少;其次影響到商業銀行相應提高貸款利率,從而抑制客戶對信貸的需求,收縮貨幣供應量。②宣示效果。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表示貨幣供應量將趨于減少,市場利率將會提高,人們為了避免因利率上升所造成的收益減少,可能會自動緊縮所需信用,減少投資和消費需求;反之則相反。③結構調節效果。中央銀行不僅可用再貼現影響貨幣總量,還可用區別對待的再貼現政策影響信貸結構,貫徹產業政策。一是規定再貼現票據的種類,以支持或限制不同用途的信貸,促進經濟“短線”部門發展,抑制經濟“長線”部門擴張;二是按國家產業政策對不同種類的再貼現制定差別再貼現率,以影響各類再貼現的數額,使貨幣供給結構符合中央銀行的政策意圖。
再貼現作為貨幣政策工具運用的前提條件是:①要求在金融領域以票據業務為融資的主要方式之一,這樣才能形成一定數量的再貼現票據。沒有普遍的客戶票據貼現,就不可能有商,業銀行的再貼現。②商業銀行要以再貼現方式向中央銀行借款。國為商業銀行解決資金短缺}的辦法不僅是再貼現,還可以出售有價證券、收回貸款、同業拆借等。③再貼現率低于市場利率。再貼現率低于市場利率,則商業銀行比較借款成本,愿意向中央銀行再貼現。
再貼現的優點主要有:①有利于中央銀行發揮最后貸款人的作用;②比存款準備金率的調節更機動、靈活,可調節總量,還可以調節結構;③以票據融資,風險較小。再貼現的主要缺點是:再貼現的主動權在商業銀行;而不在中央銀行。如商業銀行可通過其他途徑籌資而不依賴于再貼現,則中央銀行就無法運用再貼現調節貨幣供應總量及其結構。
3.公開市場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賣國債或中央銀行票據等有價證券,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的行為。即當金融市場資金缺乏時,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買進有價證券,從而投放基礎貨幣,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和利率的下降;當金融市場上游資過多時,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賣出有價證券,從而收回基礎貨幣,引起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和利率的提高。中央銀行正是以這種操作來擴張或收縮信用,調節貨幣供應量,它是目前發達國家運用得最多的貨幣政策工具。
公開市場操作作用于經濟的途徑有:①通過影響利率來影響經濟。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證券,形成多頭市場,證券價格上升;隨之,貨幣供應擴大,利率下降,刺激投資增加,對經濟產生擴張性影響。相反,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賣出證券,則貨幣供應縮小,利率上升,抑制投資,對經濟產生收縮性影響。②通過影響銀行存款準備金來影響經濟。中央銀行若買進了商業銀行的證券,則直接增加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商業銀行運用這些超額準備金則使貨幣供應按乘數擴張,刺激經濟增長;反之則相反。中央銀行若買進了一般公眾的證券,則增加公眾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商業銀行按所增存款計提法定準備金后運用剩余部分,貨幣供應再按乘數擴張;反之則相反。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基礎貨幣增加,從而擴大貨幣供應量,不過前者作用更大。
運用公開市場操作的條件是:①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都須持有相當數量的有價證券;②要有比較發達的金融市場;③信用制度健全。
公開市場操作對買賣證券的時間、地點、種類、數量及對象可以自主、靈活地選擇,因此具有以下優點:①主動權在中央銀行,不像再貼現那樣被動;②富有彈性,可對貨幣進行微調,也可大調,但不會像存款準備金政策那樣作用猛烈;③中央銀行買賣證券可同時交叉進行,故很容易逆向修正貨幣政策,可以連續進行,能補充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這兩個非連續性政策工具實施前盾的效果不足;④根據證券市場供求波動,主動買賣證券,可以起穩定證券市場的作用。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缺點是:①從政策實施到影響最終目標,時滯較長;②干擾其實施效果的因素比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多,往往帶來政策效果的不確定性。
4.其他貨幣政策工具
(1)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對于某些特殊領域實施調控所采取的措施或手段,可作為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的補充,根據需要選擇運用。這類工具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消費者信用控制。指中央銀行對不動產以外的各種耐用消費品的銷售融資予以控制,以抑制或刺激消費需求,進而影響經濟。
第二,不動產信用控制。指中央銀行就金融機構對客戶購買房地產等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抑制房地產及其他不動產的交易投機。
第三,優惠利率。中央銀行對國家重點發展的經濟部門或產業,如對農業、能源、交通和幽口加工業等所采取的優惠措施。
(2)直接信用控制的貨幣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銀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控制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信用活動。
第一,貸款限額。即中央銀行可以對各商業銀行規定貸款的最高限額,以控制信貸規模和貨幣供應量;也可規定商業銀行某類貸款的最高限額,以控制某些部門發展過熱。
第二,利率限制。即中央銀行規定存款利率的上限,規定貸款利率的下限,以限制商業銀行惡性競爭,造成金融混亂、經營不善而破產倒閉,或牟取暴利。
第三,流動性比率。即中央銀行規定商業銀行全部資產申流動性資產所占的比重。商業銀行為了達到流動性比率要求,必須縮減長期放款,擴大短期放款和增加應付提現的資產。這樣雖然會降低收益率,但提高了安全性,也起到了限制信用擴張,保護存款人利益的作用。
第四,直接干預。即中央銀行直接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進行合理干預。如限制放款的額度和范圍,干涉吸收活期存款,對經營管理不當者拒絕再貼觀或采取較高的懲罰性利率等。
(3)間接信用控制的貨幣政策工具。間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銀行利用道義勸告、窗口指導等辦法間接影響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具體包括:
第一,道義勸告。中央銀行利用其在金融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發出通告、指示,勸其遵守政策,主動合作。如在國際收支出現赤字時勸告金融機構減少對國外貸款;在房地產與證券市場投機盛行時要求商業銀行縮減對這兩個市場的信貸等。
第二,窗口指導。中央銀行根據產業行情、物價趨勢和金融市場動向,規定商業銀行季度貸款的增減額,并“指導”執行。如果商業銀行不接受“指導”進行貸款,中央銀行可削弱對其貸款的額度,甚至采取停止提供信用等制裁措施。
間接信用控制的優點是比較靈活,節省費用;但若要充分發揮作用,中央銀行必須在金融體系中具有較高的地位、作用和足夠的控制信用的法律權力和手段。
(責任編輯:xy)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經濟師
[協議護航-暢學班]
10大模塊 準題庫資料 協議續學校方服務
經濟師
[協議護航-精品班]
12大模塊 準題庫資料 精品課程校方支持
經濟師
[豐羽計劃-暢學班]
4大模塊 題庫練習 協議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