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1(Y)+L 2(i)
凱恩斯認為,當利率降到某一低點時(如圖16—1中的i0),貨幣需求會無限增大,此時無人愿意持有債券,都愿意持有貨幣,流動性偏好具有絕對性。這就是著名的流動性陷阱。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建立在“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資產”這兩個假定之上,采用了大量的心理分析法,并突破了西方經濟學傳統的貨幣理論研究范圍,將貨幣作為宏觀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的經濟變量和政策變量來研究,確實比傳統的貨幣數量論的研究層次更高。
20世紀50年代以后,一些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該理論,主要表現在突出了利率在貨幣需求中的作用,同時也引進一些其他因素,力求使貨幣需求的研究更接近于現實生活,從而使凱恩斯主義貨幣需求理論成為現代貨幣需求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說
弗里德曼接受了劍橋學派的觀點,認為人們持有貨幣不僅僅是因為交換,也是因為貨幣是財富的緣故。但他又認為,貨幣數量說不是產出、貨幣收入或物價水平的理論,而是貨幣需求理論。
弗里德曼認為,影響人們持有實際貨幣的因素來自四個方面:①財富總額。個人所能持有的貨幣量以其財富總額為上限,但個人財富難以計量,他提出了“恒久性收入”的概念,是以現在的收入與過去的收入加權計算的收入。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貨幣越多。②財富構成。即人力財富與非人力財富之比。人力財富是指個人在將來獲得收入方面的能力,非人力財富即物質財富。未來的人力財富總要轉化為現實的非人力財富,轉化過程需要貨幣。人力財富比例越高,所需準備的貨幣就越多。③金融資產的預期收益率。持有貨幣的名義收益率一般等于0,持有其他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定期存單等的收益率一般大于0。因此,其他金融資產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越大,持有貨幣的數量就會減少。④其他因素。是指不屬于上述三個方面,而又影響貨幣需求的各種隨機因素。在此基礎上,弗里德曼提出了自己的貨幣需求函數:
其中,M代表名義貨幣量,P代表物價水平,Yb代表恒久性收入,W代表非人力財富占總財富的比例,im、ib、ie分別代表存款、債券和股票的預期名義收益率, 代表物價水平的預期變動率,μ代表隨機因素的影響總和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