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務員面試中,舉止儀表又稱非語言因素。在整個面試過程中,舉止儀表貫穿全場,在公考競爭日益白熱化的今天,塑造禮儀細節,可以點亮面試之睛,照亮面試高分之路。
近來,“護士ICU內扇女童耳光”事件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再度引爆醫生群體和公眾的爭議,進一步撕裂了兩個本就對立的群體的情感。貴陽一名兩歲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手術后遭護士數次扇耳光,次日死亡,貴州省衛生廳迅速介入,認定當班護士違反護理規范。當事醫院很快表示道歉,開除當班護士,先行補償死者家屬20萬余元。
憤怒平息之后,冷靜下來的公眾開始反思被情緒所遮蔽的問題:護士為什么要扇孩子的耳光?其動機何在,利益何在?事發之初,就有很多醫生在追問這個問題,只不過這些冷靜和專業的聲音,都迅速淹沒在一邊倒的慷慨激昂中。
為什么ICU內的護士會扇術后女童的耳光?是日常積累的惡習,跟病人家屬有深仇大恨,還是生性變態?無法解釋其動機。一些醫生懷疑媒體造假,稱護士拍打小女孩是全麻后查看病人意識的方法,想不出護理人員除了醫療需要之外,還有其他原因要打患者。一個醫生解釋說:在搶救心跳停止的病人時,有一個動作是拳擊胸前區域,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搶救動作,但在一般人看來,這個動作就是給病人胸口一拳。有網友還質疑,網上“扇耳光的視頻”有被加速和剪輯的痕跡,即使是很輕、很正常的拍打,加快播放速度后,可以模擬出很重的擊打效果。
當然,這些專業質疑也只是一方意見,真相如何還須權威部門的調查和鑒定。但輿論初期的憤怒判斷,顯然是粗暴的,輕易就被情緒牽著走了,相關部門的處理決策輕易就迎合了網憤。
類似“護士ICU內扇女童耳光”之類容易挑逗起公眾道德憤怒的信息,在網上比比皆是,人們一次次被這種“刺激性挑逗性信息”所擊中,一次次地集體憤怒,然后又一次次地遺忘,下一次又掉進同樣的情緒陷阱中。網憤洶涌,討伐聲滾滾,攻擊謾罵聲隨處可見,很多人很容易就像易燃易爆品一樣,一點就著,以無限憤怒表達自己廉價的正義感,最后卻被證明是沒腦子的烏合之眾。
雖然網絡上到處是憤怒,許多社會新聞傳播的也是各種憤怒的情緒,可不得不說,很多人還沒學會怎么去表達憤怒,而是將其降低為一種粗鄙的情緒宣泄,異化成一種低素質、沒素養的表現。
憤怒,本應是一種高貴的情感。面對強者對弱者的欺凌,你憤怒地挺身而出救助弱者;面對公權力違法強拆公民住宅,你憤怒地站出來阻止蠻霸的行為;面對未經正當程序和正義拷問的惡法,你憤怒地以實際行動去推動廢除惡法;面對顛倒黑白者你勇敢地說出真相,面對是非不分者你大聲地堅守真理,面對“多數人的暴力”你毫不畏懼地為自己獨立的判斷辯護,這些憤怒都值得尊重。因為憤怒并不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是別人情緒的操縱品,而是自己獨立思考后而作出的判斷,也許略顯偏激,甚至有些情緒化,但它是經由思考后的產物。
而網上很多憤青,之所以被稱為“憤青”,就因為其憤怒并沒有過腦子,純粹是本能的反應,很容易被人操縱。莫名其妙地砸中國人自己的車,就因為頭腦發熱被人煽乎;莫名其妙地把矛頭指向某個群體,就因為當事人被貼上了強者標簽,完全不顧具體事件中的是非曲直;殺氣騰騰地使用網絡暴力,就因為被標題中的描述所激怒,完全不顧具體新聞事實。這種憤青根本不會憤怒,或者說根本不是自己在憤怒。曾有人批評“中國人為什么不生氣”,如今又有人就網絡現實來反思“中國人為什么如此生氣”,這并不矛盾,其根子在于不會生氣不會表達憤怒。我尊重經由獨立思考后的憤怒,卻鄙視那些不經過大腦思考的憤青。
避免那種戾氣式的憤怒,一個方式是,當面對一個讓你覺得很荒誕、很不可思議的事情時,別急著憤怒,而多問句“為什么”。比如“護士ICU內扇女童耳光”,如果多問句“為什么”,就不至于情緒失控,不可思議之事,其背后往往有著復雜的糾葛,沒我們想象那么簡單。多問句“為什么”,就是設定一個距離,讓自己與情緒有了隔離,從而能冷靜下來。另一方面要學會“抽出身份想象”,比如面對這個“護士ICU內扇女童耳光”,如果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患者,很容易帶著受害的想象,聽不進醫院和醫生半點兒意見,如果能克制“替患者維權”的正義想象,嘗試站在第三方去看問題,思考會客觀很多。
編輯推薦:
2013湖南公務員面試熱點指導匯集
2012年湖南公務員面試真題及解析匯總
湖南公務員面試名師指導>>助您成"公"!點擊免費體驗>>||現在報名5折優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