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貨幣需求的概念及其決定因素
說明:經濟基礎與本節類似,三四五節分別講述貨幣需求、貨幣供給和貨幣均衡。
總述:從貨幣流通角度看,貨幣需求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商品流通對貨幣的客觀的需求。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貨幣需求量表現為一定時期內各經濟主體對貨幣形式持有總和。
考核內容:(必考點)
1、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理論
2、費雪的貨幣需求理論
3、劍橋學派的貨幣需求理論——劍橋方程式
4、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
5、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
知識點一、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理論(重點)
(一)流通中必須的貨幣量 為實現流通中待銷售商品價格總額所需的貨幣量。
1、公式 :
2、公式表明:貨幣量取決于價格的水平、進入流通的商品數量和貨幣流通速度
三因素。——貨幣數量觀,流通中必須的貨幣量為實現流通中待銷售商品價格總額所需的貨幣量,即后者決定了前者。
3、三因素間關系:
流通速度不變——待售商品總額越高,貨幣需求量大;正比
待售商品總額不變——流通速度越快,貨幣需求量越小。反比
(二)執行流通與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貨幣量
1、公式:
2、備注:
賒銷——當期有商品需求,但當期無貨幣需求,減去
到期支付——當期無商品需求,但當期有貨幣需求,加上
收支相抵額——有商品流通,但無貨幣需求,減去
(三)流通中全部的銀行券所代表的貨幣金屬價值(金塊和金匯兌本位制度下)
1、流通中的全部銀行券所代表的貨幣金屬價值=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金屬價值
說明問題:銀行券本身不具有價值,只能代表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金屬價值
2、單位銀行券代表的貨幣金屬價值=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金屬價值/銀行券流通總量
說明問題:銀行券的發行量嚴格控制在足值金本位需要量范圍之內,一旦銀行券的發行量超過足值金屬本位幣的客觀需要,單位銀行券就貶值。
【例題】
1、在一定時期內待銷售商品價格總額為800億元,貨幣流通速度為8次,則:貨幣需要量=800/8=100(億元)
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需要量與待銷售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
2、在待銷售商品價格總額800億元中,賒銷占40億元、到期應支付占10億元、相互抵消占50億元,貨幣流通速度為8次。則貨幣需要量應為:
(800-40+10-50)/8=90(億元)
3、若發行100億元銀行券進入流通領域,而根據如上計算得知貨幣需要量是100億元,則單位銀行券所代表的貨幣金屬價值是1,即單位銀行券按其規定的含金量進行流通。如果銀行券發行量過大,如超過100億元,則使公式3中的分母變大,從而單位銀行券貶值,引起物價上漲。
根據馬克思的貨幣需要量公式,在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的條件下,執行流通手段的貨幣量取決于( )。
a.商品質量 b.商品生產技術條件
c.待銷售商品價格總額 d.投機性貨幣需求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理論之公式含義。
在一定時期內,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的條件下,待銷售商品價格總額與貨幣需要量成正比。因此,應選c。(參見教材p7)
知識點二、費雪的貨幣需求理論(重點)
(一)背景:美國耶魯大學歐文·費雪1911年《貨幣的購買力》
(二)公式:
費雪方程式 mv=pt
m:為一定時期內流通貨幣的平均數;
v:為貨幣流通速度;
p:為各類商品價格的加權平均數;
t:為各類商品的交易數量,
1、mv=pt —— 表示一定時期內,商品交易與貨幣流通的規律性平衡關系。
2、p=mv/t —— 表示一定時期內,物價水平p隨著貨幣量m 的變化而變化。
原因:費雪認為,貨幣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內基本不變,可視為常數;所以公式中僅有p與m的關系是可變的。而且物價p的水平隨貨幣量的變化而變化。
【例題】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 )在20世紀初提出了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關系的方程式,mv=pt。
a.費雪 b.凱恩斯 c.斯塔福德 d.亞當•斯密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費雪的貨幣需求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在1911年出版的《貨幣的購買力》一書中提出了費雪方程式。(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