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_男女福利视频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向美奈子_在教室里和同桌做校园h文

第一章   

學習要求

按照考試大綱,本章主要學習內容主要包括:“出版”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知識;我國出版工作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主要任務;出版物的要素、種類;出版物的特殊性;出版資源的概念和特點;出版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我國出版業的特點和構成;(刪去: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的類別、任職資格以及相應的職責;)我國出版體制改革和出版業發展的主要任務;臺灣地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出版業概況;英、美、法、德、日等國的出版業概況;關于出版學及其研究的基礎理論知識。

這些內容分為“掌握”、“熟悉”與“了解”三個層次。

通常情況下,要求掌握的內容是考試的重點部分,出題量大,層次深;要求“熟悉”的部分是“次重點”部分,題量和難度適中;要求“了解”的內容相對次要,題量小,層次淺。

但是,根據歷年考試情況看,以上各層次的劃分不是“考”與“不考”的區別,對于考試的內容要充分重視:在學習和復習過程中,以要求掌握的部分為綱,同時注意熟悉了解的內容,要做到掌握重點,全面復習。

本章考試要求

掌握(5項):

出版的前提和特征;

2)我國出版工作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主要任務;

3)出版物的要素和從各角度作的分類;

4)出版物的特殊性;

5)出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維護;

熟悉(3項):

1)出版活動與社會的關系;

2)我國出版業的特點和構成;

3)我國出版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了解(5項):

1)出版資源的概念和特點;

2)我國出版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

3)臺灣地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出版業概況;

4)英、美、法、德、日等國的出版業概況;

5)出版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和學科內容;

第一節  出版活動

一、出版的概念   (掌握)

(一)出版:指編輯、復制作品并向公眾發行,以傳播科學文化、信息和進行思想交流的一種社會活動。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編輯、復制是手段,向公眾發行是目的。

(二)我國最早使用出版一詞:1833年,廣州的中文月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

(三)1906年,清朝政府頒布《大清印刷物專律》,我國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

(四)在當代社會,作為社會化的出版活動,必須由社會認可的、具有一定資質的企業或單位來完成。

二、出版活動的構成要素    (掌握)

構成要素:出版活動由編輯、復制、發行三個要素構成。編輯是復制和發行的前提。

真正出版活動中,三者缺一不可。

博客出版、微博出版:具有很強的個體化特征,不具有作為社會化活動的出版的基本屬性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們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導和規范;

 三、出版活動的前提 (掌握)

(一)出版活動的前提是作品。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條例》

(二)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能成為出版的前提。(如建筑作品和模型作品不能轉化為出版物)

作為出版活動前提的“作品”,是指那些可以被編輯、復制和通過某種方式能夠發行的作品。作為出版活動前提的作品,一般又稱為“稿件”。

四、出版活動的特征(掌握)

(一)文化的記載、傳播、交流和傳承

(二)不同勞動的有機組合:精神產品生產、物質產品生產和產品流通。

(三)意識形態屬性(政治性和思想性)

(四)經濟屬性和產業屬性(經濟性和產業性)

五、出版活動與社會的關系(熟悉)

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社會發展對出版活動有決定性影響

1.社會的政治狀況主導著出版活動的方向(政治制度和政治環境決定出版活動的命運)

社會的政治狀況對出版活動的主導作用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出版從業者思想傾向和政治追求的影響來引導出,版活動;二是運用行政、法律、法規和政策等手段規制和引導出版活動。

2.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出版活動提供物質條件

3.科學技術是出版活動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4.社會文化的發展為出版活動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動對社會發展具有能動作用

1.對政治發展的影響

1)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3)促進社會和諧

2.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

2)傳遞各種社會信息,加快經濟的發展速度

3.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

1)發現成果,組織促進傳播,使其變為現實生產力。

2)宣傳、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技術能力。

4.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1)增進文化積累

2)推進文化創新

3)促進文化交流

第二節 我國出版工作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主要任務

一、我國出版工作的指導思想 (掌握)

    國務院《出版管理條例》規定:出版活動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二、我國出版工作的方針原則(掌握)

(一)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三)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四)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五)堅持質量第一

具體來看,

(一)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1.為人民服務

以人為本,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利,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2.為社會主義服務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現階段我國出版工作的主題: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3.堅持二為: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科學理論武裝人,正確輿論引導人,高尚精神塑造人,優秀作品鼓舞人。

(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雙百方針的含義:

1)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不應當強制推行一種風格、一種學派,禁止另一種風格、另一種學派。

 2)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用過藝術和科學的實踐去解決,不應當采取簡單的方法去解決。

(三)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在當代中國,主旋律從精神層面上來講,最根本的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實踐層面上來講,最根本的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

弘揚主旋律要堅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增強吸引力、感染力,不能脫離現實生活,不能空洞說教;

(四)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1.社會效益是指有益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出版效果。

2.經濟效益是指通過出版經營獲得的經濟收益。

3.二者之間關系:相互促進,辯證關系。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

(五)堅持質量第一
出版單位堅持質量第一,就是要做到:

1.選題對路

2.內容正確充實

3.有盡可能高的思想性、科學性或藝術性

4.對出版物的編校質量、裝幀設計質量、物質生產質量嚴格要求精益求精。

三、我國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務(掌握)
(一)我國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務:

1.促進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

2.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3.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我國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務:

1.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出版工作的政治職責和首要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傳播和積累科學文化知識

3.弘揚中華文化

4.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5.滿足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節  出版物

什么是出版物:出版物就是已出版的作品。

一、出版物的要素 (掌握)

1.具有經過編輯加工的精神文化內容

2.具有物質載體

3.具有一定量的復本,可以向公眾傳播

二、  出版物的種類(掌握)

(一)根據出版物總體特征(刊體、內容、表現形式和生產方式)分類:

圖書、報紙、期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互聯網出版物六大類。

(二)根據出版物內容所屬學科分類

見教材 1-1,了解常用的基本學科類別。

(三)從其他角度所做的分類

三、出版物的特殊性(掌握)
(一)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的特殊性(這是出版物最重要的特殊性,決定了出版物的其他特性)

(二)使用價值與社會效用關系上的特殊性(既可能產生正面社會效用,也可能產生負面社會效用)

(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上的特殊性(既可能一致,也可能對抗,社會效益在先)

公益性出版事業,就是要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不搞產業化。經營性出版產業,就是要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當經濟效益同社會效益發生沖突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

第四節  出版資源

一、出版資源的概念(了解)

出版資源:出版產品形成過程中必須加以開發利用的各種社會資源,包括人才資源、信息資源和物質資源。

二、出版資源的特點(了解)

(一)人才資源特點:

1.構成:本行業從業人員,行業外的作者和特約編輯

2.人才職業特點:人才多樣性,結構合理性。

信息資源特點:

1.構成:社會發展信息、創作成果和各種出版物精神文化內容信息、出版單位和出版物品牌信息,文化市場需求信息。

2.特點:再生型資源

三、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維護(掌握)

(一)開發利用的途徑

1.緊跟社會的發展(社會最新成果轉化)

2.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信息資源擴大與增值)

3.及時更新已有成果(修訂,再版)

4.著力打造品牌并擴大其影響

5.開發國外資源

6.組合運用多種媒體

(二)需要注意的問題

1.著力于深度開發

2.重視調查研究

3.強化創新意識

4.提高信息把握能力

5.注重信息質量并提高其使用價值

(三)信息資源的維護

  1.不斷實現信息資源的數字化

  2. 不斷更新、優化信息資源

  3.實現專業化管理

  4. 建立信息資源預警和應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