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學(下) 第一節 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
本章內容:1.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
2.教學的組織形式
3.教學策略
講課內容:1.備課
2.上課
3.作業檢查
4.課外輔導
5.學業成績與評定
大綱要求:1.識記課的類型、課的結構的概念。
1.鉆研教材
包括鉆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有關的參考書。教學大綱是教師備課的指導文件。鉆研教學大綱,就是要弄清本學科的教學目的;了解本學科的教材體系和基本內容;明確本學科在能力培養、思想教育和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教科書是教師備課和上課的主要依據。教師備課,必須先通讀全書,熟練地掌握教科書的全部內容,了解全書知識的結構體系,分清重點章節和各章節基本知識的重點、難
點、關鍵,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進行初步排隊。然后,在準備上每一節課時,再確定每段教材內容在整個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地位、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要求,對每一課時要講的內容、實驗和習題要按教學要求進行具體安排。
閱讀參考資料也很重要。除了目前專供教師用的一些教學參考資料外,還應該包括教學大綱推薦和自己平時積累的參考資料,隨時將閱讀所得增補到自己教學筆記中,以便上課時參考使用。
2.了解學生
了解學生包括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與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在此基礎上,還應結合平時對學生發展情況的了解,研究當前所講知識內容在學生學習時,可能產生的消極或積極態度、可能遇到的問題,確定如何針對學生和教學特點,啟發學生,在教學的哪一階段,由哪些學生進行答問活動等。然后把這些研究、分析的結果,納入課時計劃。
3.制定教學進度計劃
(1)學期教學進度計劃
這種計劃應該在學期或學年開始前制定出來。內容應該包括:學生情況的簡要分析,本學年或本學期教學的要求,教學大綱、教科書的章節或課題,各個課題的教學時數和時間的具體安排,各個課題所需要的主要直觀教具等。
(2)課題計劃
年或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后,在上課前,教師還要對教學大綱上的一章、一個較大的題目或教科書中的一課,進行全盤考慮,在此基礎上,制定出課題計劃。課題計劃的內容包括:課題名稱,本課題的教學目的,本課題的計劃及各個課時的主要問題,本課題各課時上課類型和教學方法,本課題的必要教具。
(3)課時計劃
課時計劃往往在寫課題計劃時一同編寫。寫課時計劃,一般按以下步驟進行:進一步研究教材,確定教學重點和要注意解決的難點;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的;考慮進行的步驟,確定課的結構,分配教學進程中各個步驟的時間;考慮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具的準備和使用方法及板書設計;最后寫出課時計劃。
一個完整的課時計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項目:班級、學科名稱、授課時間、題目、教學目的、課的類型、教學方法、教具、教學進程、備注。其中,教學進程包括一堂課教學內容的詳細安排,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和時間的分配。
任何教師上課前都應該寫課時計劃。課時計劃可以有詳有略。一般來說,新教師要寫得詳細些,有經驗的教師,對教材教法比較熟悉,可以寫得簡略些。課時計劃標志著課前的準備,也是上課時的備忘錄。太略,容易使問題考慮有疏漏,太詳,不便于課上迅速掃視一時需要的內容。
1.課的類型與結構
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上好課,上課是教學工作諸環節中的中心環節。
(1) 課的類型
課的類型是指根據教學任務劃分課的種類。
按教學的任務可分為:傳授新知識課(新授課),鞏固新知識課(鞏固課),培養技能技巧課(技能課),檢查知識課(檢查課)。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有時一節課只完成一個任務,有時一節課則需完成多項任務,所以根據一節課所完成任務的類型數,又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按教學方法來分的,可分為:講授課、演示課(演示實驗或放映幻燈、錄像)、練習課、實驗課、復習課。
(2)課的結構
課的結構是指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組成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系。構成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有: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
組織教學。通常在上課開始時,需要有組織教學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學生作好上課前的各種準備。如了解學生出勤情況,學習用品準備情況,是不是已從下課時的興奮狀態安靜下來,期待新課的學習,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保證教學能夠順利進行。為做到這一點,許多教師常在上課前兩三分鐘進入教室,幫助學生作好上課的心理準備。組織教學并不只限于在上課開始時進行,還應該貫穿在全部教學過程中,直到課的結束。
檢查復習。目的在于復習已學過的教材,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鞏固和加深,了解學生接受情況,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對學業的責任感和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檢查復習的內容,可以是上一次課學習的內容,也可以是以前學過并與即將學習的新知識有關的內容。檢查復習的方式,有口頭回答、黑板演算、檢查課外作業等。
講授新教材。
鞏固新教材。
2.上好課的具體要求
教師進行教學,平時的業務準備、思想準備和精心備課,最后
總要落實到教好課上。為了上好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上課應符合的要求包括: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內容正確、方法得當、表達清晰、組織嚴密、課堂氣氛熱烈。
(1)目標明確 指教師上課時明白這堂課要使學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識和技能,要養成什么行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樣的態度,要學會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重點突出,是指在一節課上教師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內容(基本知識、概念和原理)的教學上,不要對所有的任務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
(2)內容正確 是指教師教授的知識必須是科學的、確鑿的、符合邏輯的,教師教學技能或行為要符合規范,并且應該要求學生作出的反應同樣是正確的,如果不正確,教師就要及時加以糾正。
(3)方法得當 是指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較佳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善于選擇方法,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力求使教學取得較好效果。
(4)表達清晰 是指教師上課要堅持用普通話,聲音要響亮,言語表達的速度要適合學生可接受程度,語言要流暢、生動、明白易懂,板書(或幻燈字幕)要規范、準確、清楚。組織嚴密,是指課的進程次序分明、有條不紊,課的進行緊湊,不同任務變換時過渡
自然,課堂秩序良好。
(5)氣氛熱烈 是指課應該自始至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注意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動腦、動口、動手,課堂內充滿民主的氣氛,形成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
(三)作業檢查與批改
作業是結合教學內容,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的各種類型練習。教師布置作業時,應遵守下列要求。
(1)作業的內容要符合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學生鞏固與加深理解所學的基礎知識,形成相應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能力。
(2)作業分量要適當,難易要適度。學校應通過班主任來調節學生各科作業的總量,防止學生負擔過重。凡能在課內完成的作業,就不應當布置到課外去做。
(3)布置作業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并規定完成的時間。對比較復雜的作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提示,但這種提示應是啟發性的,不能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
(4)教師應經常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業。檢查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鞏固的程度和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以便發現教和學兩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教學。
(四)課外輔導
輔導是幫助和指導學生學習的活動。課外輔導是在課堂教學規定時間以外,教師對學生的輔導。課外輔導一是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使他們能夠獨自計劃學習和自我監督學習,并養成良好的習慣。二是做好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工作。包括解答疑難問題,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或缺課學生補習,指導學習方法。此外,還可為有學科興趣的學生提供課外研究和幫助,指導學生的實踐性和社會服務性活動等。
課外輔導是上課必要的補充。對輔導工作總的要求,除補課外,一般是啟發學生自己找到解決疑難的門徑,不應代替學生的獨立鉆研,也不應該把輔導作為課堂教學的延長,加重學生負擔。對學習差的學生的輔導,除以教師為主進行幫助外,也可以適當吸收學習好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幫助,達到互相促進并形成良好互助品質的目的,但不要占用學習好的學生過多的時間。
(五)學業成績考查與評定,俗稱測驗或考試
1.測驗與目標
教學目標有教學內容的目標和心理操作和發展的目標,測驗是要考查教學是否實現了兩個維度目標的交叉。
2.考試類型
供答題和選答題
供答題又分為簡答式試題和陳述式試題
選答題分為是非題、多選題與組配題三種
3.測驗的效度、信度、難度和區分度
測驗的效度:指一個測驗能測出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的程度。
測驗的信度:又稱測驗的可靠度,指一個測驗經過多次測量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測量所得結果的準確性程度。
測驗的難度:指測驗包含的試題難易程度。
測驗的區分度:指測驗對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夠區分的程度,即具有區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4.評價
評價是指根據測驗分數、觀察和報告對被測驗者的行為、作業的優缺點或價值作出判斷。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分析試卷,判斷教的方面有哪些失誤,學的方面成功在哪里,失誤在哪里,并總結經驗教訓,為學生提出建議。測驗和考試是用來檢查教學的一種手段。應把握客觀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指導性原則、計劃性原則。不能搞按考試分數排等次、題海戰術,把學校變成“考試地獄”。